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12月,一场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调查格外引人注目。这场被称为新中国思政理论课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调研,深入全国2516所普通高校,建立了由30000多份学生问卷组成的全样本数据库。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12月,一场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调查格外引人注目。这场被称为新中国思政理论课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调研,深入全国2516所普通高校,建立了由30000多份学生问卷组成的全样本数据库。根据统计分析,86.6%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上思政理论课,91.3%的受访学生表示在思政理论课上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

  这种调查的方式能否持久?答案是肯定的,它借助了由中国人民大学牵头的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创制的软件,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创新中心主任吴付来介绍:“软件不用安装,专家、老师、学生通过微信就可以轻松完成操作,打分上传。”

  这个创新中心,也由于这场调查,从思政理论课师生的“园地”走入了社会视野。

  1、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平台

  2017年是教育部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这一年,一批优秀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涌现出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川就以一篇《我为什么要入党》走入了学生心扉,成了同学们的知心人。

  思政理论课想要吸引学生的注意,是不是需要更接地气?那些“高深”的理论,配上“高精尖”的内容,会不会更遥不可及?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易告诉记者:“我们虽然是高精尖创新中心,但是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接地气’的。‘高’指的是我们坚持高端品质,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平台;‘精’指的是我们依靠精实工作,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水平;‘尖’指的是我们运用高科技手段,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高精尖直接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让学生们更喜欢思政理论课,让思政理论课和学生走得更近,效果更显著。”

  王易介绍了创新中心的主要架构,“创新中心以‘一平台多应用’的建设思路,着力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平台,构建一体化研究服务体系,包括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丰富优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高效便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教学平台、科学权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平台、及时全面的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

  王易介绍,平台建设分为两个阶段,前三个平台为一期建设任务,已于2016年9月上线试运营,将于近期正式上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以国内外现有资源为主,不断开发新的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先进的一站式学术文献检索和知识资源服务,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解决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侧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领域学术资源的整理开发,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共享库,为广大师生提供最新、最全面的优秀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教学平台着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整合与数字化,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育服务,使教学平台真正起到辅助乃至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平台和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为二期建设任务,将于2018年6月建设完成。“前者将在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数字教学质量标准及监控、评价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量化评估,让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实现量化评估;后者将集合数据采集、统计、分析于一体,及时了解和有效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及时有效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王易说。

  2、解思政理论课教师困惑

  在采访中,不少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表示,“高校思政理论课是一门非常难上的课”。

  原因何在?徐川告诉记者,他在上课前需要大量查阅资料,因为高校思政理论课尤其需要教师在知识体系的差异性和理论层次的丰富性方面下功夫。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千人一面,要坚持理论实际相联系,坚持课堂内外能贯通,坚持教学相长有互动。比如,我们一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学在学,大学还在学,这就要解决好话语体系和理论深度的问题,如果过去更多是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表述,现在我们要给同学们讲清理论架构来龙去脉,更要用理论回应现实关切和社会热点。比如近期的热点事件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等,就可以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普遍联系等多个角度去解读。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作为一线教师,安徽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路炳辉坦言,思政理论课教师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了,“除了课上的学习交流,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功夫还有课下的内容,为学生解疑释惑。关于未来的、关于人生的、关于梦想的,还要讲出深度,入脑入心。”

  作为平台的建设者之一,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代表王易认为,好的思政理论课应聚焦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和学生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社会上一些似是而非的热点话题、错误观点做出令人信服的理论辨析,在答疑解惑中正本清源。

  无论是徐川、路炳辉,还是王易,他们都坦言,有一个“和全国各地思政理论课教师交流备课的平台,摆脱单兵作战的状态,太好了。”

  “这是一个共建共享的平台,我们为思政理论课教师建立资源库,把最优秀的教师汇集起来,还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展示最新的教研成果。未来我们还会有在线的疑难解答,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职委专家‘在线问诊’等等。有的时候思政理论课老师会陷入一种‘自说自话’的状态,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良好,实际上学生反馈如何无法预期。在创新中心的平台上,也会有师生的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痛点和实际需要。”王易说。

  3、“手机搜不到的见闻”

  在和学生长期交流中,路炳辉发现,当遇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学生第一反应总是先打开手机搜索,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

  如何让思政教师开阔眼界,带给学生手机上搜不到的知识和见闻,也是创新中心的工作目标。

  吴付来介绍,创新中心既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的顶级专家学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举办“名师讲坛”,也组织优秀的青年教师开展‘青椒论坛’,共同探讨教学教法。其中,“名师讲坛场场爆满,比如一位老师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报告,尽管时间安排在周六一早,但赶来听讲的师生很快把教室围得水泄不通,不得不临时调换更大的报告地点。”

  吴付来表示,创新中心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计划、博士生及博士后人员联合培养计划、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等,未来还将实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和国际拓展、国外学者引进计划,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让思政教师在碰撞中开阔眼界。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