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大多认为学前教育无非是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认知技能、人际交往技能、艺术技能和运动技能,这些基本技能和劳动者创造财富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无法相提并论,也没有直接联系。

  学前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石作用已是举世公认。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在“幼有所育”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幼有所育”的决策导向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反映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情怀。

深刻理解“幼有所育”

  长期以来,人们大多认为学前教育无非是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认知技能、人际交往技能、艺术技能和运动技能,这些基本技能和劳动者创造财富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无法相提并论,也没有直接联系。近年来,世界学前教育形成比较一致的共识,高度认可学前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入。著名的芝加哥亲子中心研究、高瞻佩里的幼儿园研究等在调查学前教育对儿童长期发展的影响后发现:优质的学前教育是最有效的预防性干预手段之一,不仅对幼儿及其家庭有利,更具有社会经济价值,因为它既能为社会创造高质量的劳动力,提高就业率,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还有利于降低犯罪率和改善公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从而节约公共行政、司法、医疗和福利开支,是一种高回报的人力资本投入。

  一个国家的学前教育的普及规模和程度,既取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取决于文化传统和民众偏好。一般而言,衡量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既要看国家的投入水平,又要看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以及学前教育在GDP投入中的占比如何。在我国,2016年学前教育投入金额达到2802亿元,增幅较高,2016年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约为7.21%;当前学前教育阶段经费投入增幅高,是对以前教育结构严重不合理向常态的回归,要维持学前教育的发展,应当努力保证学前教育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比例超过9%。

  我国传统重视文化教育,社会倡导政府为普及学前教育创造条件的热情和期望甚高,一直存在着“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的有限性和公众高需求、高期望之间的矛盾”,因此,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不应只是一种迎合世界潮流的姿态,对于新时代的我国社会发展而言,学前教育供给决策不仅涉及学前教育投入多少的问题,还关系到社会公平和政府改革效率问题。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77.4%,并提出了在2020年实现85%的目标,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较高指标,具有一定挑战度,建设幼有所育、幸福美好的学前教育还需要多方切实努力。

  准确理解“普及学前教育”的难点和焦点

  近年,我们曾对晋陕豫交界地区的一个关中城市某区的168所中小学的79475个有效中小学生样本进行研究。在数据清理分析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该区存在着严重的低龄入学问题。我们及时进行了追踪了解,发现当地学前教育机构严重不足,还有一些家庭因为打工等各种原因希望孩子早点进学校以便有人看管。研究发现:与适龄和超龄群体相比,该地区低龄入学群体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检出率明显较高。

  经过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等反复讨论分析,课题组目前能够接受的解释是:儿童早期(学前)的潜能开发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不适宜的早期开发有牺牲青少年身体健康之弊。课题组积极建议当地教育部门和家长均要通过完善学前教育、加强家庭教育,进行科学的早期开发,以提升孩子的身体、智力综合发育水平。我们建议当地政府要加大重视儿童学前阶段的潜能开发。

  其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规定:“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并列出了具体的指标。不少专家就判断最难啃的骨头,一是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二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同一城市不同儿童享有的教育资源的巨大差异。这一判断是基本正确的。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幼有所育”工作无疑具有艰巨性和迫切性。

  找准“幼有所育”的着力点

  更加关注0~3岁阶段的“幼有所育”。

  我们应该看到,0~3岁的婴幼儿时期是人生最关键的阶段之一,不仅身体快速发育,大脑的发展也比我们过去所了解的要迅猛而广泛。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婴幼儿所处的养育环境、经历以及养育者与他们的互动方式对婴幼儿的大脑和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1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积极开展0~3岁儿童科学育儿指导。”积极发展公益性普惠性的儿童综合发展指导机构,以幼儿园和社区为依托,为0~3岁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加快培养0~3岁儿童早期教育专业化人才。目前与0~3岁儿童早期教育领域专业化人才资质分为技术类和技能类两大类别,前者为幼儿教师资格认证,主要聚焦在3岁以上的幼儿园教育;后者是技能类的职业资格认证,如育婴师、保育员等。两类人员由于培训时间较短,主要停留在最基础的理论和技能层面,远远不能满足支持婴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不能满足如何通过心理发展的有效手段促进幼儿早期发展的需要。

  儿童发展是一个整体,既离不开生理的发育发展,也离不开心理的健康健全,因此,尽快出台一个支持婴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专业化人才认证体系已经迫在眉睫,此举必将对中国家庭教养方式的科学化转变和提高全社会未来人力资源水平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建设标准化的乡村或社区办园示范点。

  充分利用和整合社区资源,促进社区合作和家庭参与,为儿童和家庭提供更为广泛的支持,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学前教育服务。

  成立“社区学前教育合作协调组织”合作机构。该机构成员可来自地方政府、地方教育与健康服务等部门、各种不同类型的托幼机构和师资培训机构,以及家长代表,其主要的任务是对本地区目前儿童照料和教育服务的状况进行评估和审计,为增加学位制定规划,并筹集资金等等,并分期分批在各地推动示范性的优质早期教育中心的建立。

  建议尽早启动乡镇或社区优质早期教育资源中心,建议在乡镇或社区建立儿童早期发展和照料的合作协调组织,共同建设标准化的乡村或社区办园示范点。优质早期教育资源中心先行计划鼓励托幼机构和所在的社区、家庭合作,转变成为家长提供“一站式”教育服务与指导的社区教育中心,开展包括为5岁以下幼儿提供高质量的保育和教育服务、幼儿健康咨询、成人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教育服务。申请成为优质幼儿教育资源中心的托幼机构需经过“社区学前教育合作协调组织”合作机构或具有相当专业资质的机构认证和批准,并通过与“社区学前教育合作协调组织”合作获得资金支持。

  引入大专院校支撑以加强师资培训。

  目前虽然有幼儿园教师资格标准,但是很多地方仍然缺乏资质合格的幼儿教师。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与学前教育的相关研究团体不够多。为了提高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国家计生委、妇联、教育部可以投入专项科研经费,委托大学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有关早期干预与效果、托幼机构教育教学质量、教学策略、从业人员培训、资格审核、招聘以及配备的评估和研究,进而形成国家性资质与课程认证标准。

  在今后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过程中,还可以委托大学就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成就的数据资料进行追踪分析,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而发挥作用。同时,地方政府可以建立一个以某地区主干大学为主体的连续完整的培训系统。中央财政部门及相关部委可以成立国家早期教育培训组织,并增加拨款支持培训,面向学前教育(0~6岁)领域中的所有从业人员提供培训,并且把全国所有能够提供学前教育培训的机构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合作网络。

  在学前教育方面,中国一直在坚持自我探索,不断推进实践和制度创新,并锚定新时代新需求中那些发展不完善、不平衡的新矛盾,这必将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教育民生问题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李曼丽 聂晶 邸文,单位:清华大学教科院)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