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教育管理评价的城市化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现代化浪潮扑面而来,在办学乡土味与现代化之间,农村学校校长陷入了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两难境地。

  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教育管理评价的城市化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现代化浪潮扑面而来,在办学乡土味与现代化之间,农村学校校长陷入了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两难境地。有的学校视信息化为现代化的全部,片面追求教育的高大上。也有的学校以坚守传统为名拒绝创新,与教育现代化渐行渐远。

  其实,农村学校的乡土味与现代范化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农村是农村教育的根据地,信息化浪潮把城乡学校紧紧裹挟,乡土味铺就农村学校的民族风,现代化让农村学校跟上时代潮流。无论是乡土味还是现代化,都是学生发展的营养素。对此,教育行政部门、校长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务实的行动,着力改善农村教育供给,致力于办好既有泥土芳香又有城市气息的学校。

  农村学校办出乡土味,一校一品

  接地气的农村学校教研散发乡土味。农村小规模学校成立小微联盟,开展小班化教育研究与实践,落实好相应的教育教学常规;发挥区域龙头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开展联片教研,音体美等学科还可以跨校走教,互通有无;在县域范围内组织农村学校教师参加教学比武,体现公平性、针对性、激励性和实效性。

  惠农式评价呵护农村学校乡土味。在学校年度工作考核时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实现城区学校、乡村学校分类分层考核;在教坛新秀等评优评先甚至艺术节比赛的获奖名额分配上,对农村学校适当倾斜,厚爱有加;改进高中定向生招生分配名额办法,把在校学生和学区所在地人口数作为定向生名额分配的主要依据,促进农村学校生源稳定。

  校本课程造就农村学校乡土味。你的童年在哪里?不同年代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50后在山野里、60后在麦田里、70后在大院里、80后在胡同里、90后在家里、00后在电视、电脑、手机里。答案令人深思。“赏蕊知物理,探春悟天真”,大自然的青山绿水正是农村学校课程建设的金山银山。“礼失求诸野”,这个“野”就在民间、乡村和乡村学校。我们要充分挖掘地域的自然、人文特色,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开发诸如茶文化、中药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儒学文化等课程,打造当地的文化地标,增强农村孩子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无数的人们,无穷的远方,都与我有关”。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才能面对外面精彩世界的诱惑,不改初心,矢志不渝;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怦然心动的情怀”;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才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燃乡村孩子的梦想,点亮山庄的文明,不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

  农村学校紧紧跟上时代潮,彰显现代范

  智慧教育让学校跟上时代潮。发挥信息化的后发优势,通过弯道超速的形式,实现追赶式发展,缩小城乡学校差距。精准把握“ ,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建设创新实验室,构建特色课程,加大教育教学中大数据分析的运用,实现教育信息装备使用价值最大化,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以城带乡让学校跟上时代潮。深化城乡教育共同体,以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促进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通过城区中层骨干下派任职、教师交流、上挂锻炼等措施,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推动校长、教师城乡交流,让他们下得去、发展得好,把先进教育理念、科学管理方式、学校文化建设模式移植到农村学校。建立校园文化建设指导团,帮助农村学校提炼办学理念,将文化厚植到校园的每一寸土地。

  马云说,这是我们的时代,更是年轻人的时代。想要不败、不老、不糊涂的唯一办法就是相信年轻人,相信他们,就是相信未来。振兴农村教育的希望在于乡村青年教师。教育部门和校长要时刻关注他们的需求,关爱他们的生活,解放他们的手脚,成就他们的事业,让他们成长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让他们在心底里认可农村也是安身之地,从而安心从教、热心从教,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打开未来世界的核心素养,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