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重大而科学的政治论断,对正确认识新时代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作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那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着力破除落后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逐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我国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不断变化和调整,学前教育短板破除、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经历了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发展过程,建成了当今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有效缓解了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支撑起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的需要,我国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人民在实现温饱和小康之后,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样,对作为国计和民生基础的教育需求,也面临个性化与标准化、区域化与国际化等诸多方面的挑战,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

  优先破除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各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的分布和衔接不够平衡,影响了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我国教育发展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各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不足和发展潜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尚未有效建立,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迫切要求合理配置各种教育资源,逐步消除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保障教育对象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公平。当前要特别重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民族和革命老区的教育普及水平,精准发力,让全体适龄青少年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教育公共服务。

  优先安排教育投入,是实施教育优先战略的基本保障。教育投入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教育投入不足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没有落实的具体体现。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投入逐年增长,2016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4.22%,教育投入状况显著改善。但是,从总体上讲,中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等教育设施依然薄弱,点多面广的教学点分布依然存在,教育投入不足的形势依然严峻。要建立生均经费标准,建立完善以生均经费基本标准拨款为基础的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制度。要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确保各级政府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全社会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升,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基本保障。

  优先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点上突破的关键举措。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诸多领域正在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客观上迫切要求高等教育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一流大学,提升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从而带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

  优先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师风优良、待遇适当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基础工程。师德师风建设,永远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了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队伍的要求,鼓励用师德高尚、师风优良的人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用适当的待遇吸引和留住教师,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管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的全流程管理,持续不断地改善教师地位和待遇。

  (作者窦现金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治理与廉政研究部主任)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