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武汉以学区制改革作为推进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口,将“弱校”与“强校”绑成一个学区,互派校长、教师跨校兼课,整体考核教学质量。

  最近有媒体报道,武汉以学区制改革作为推进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口,将“弱校”与“强校”绑成一个学区,互派校长、教师跨校兼课,整体考核教学质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笔者以为,武汉推出的学区制改革,应该是教育由管理迈向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举措。这之前北京、山东已经有了尝试。前不久,笔者就学校集团化办学作了一些调研,发现在推进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瓶颈和问题。

  一是有的优质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实行学区制改革,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学校和自身的负担,稀释了自身的优质资源。二是优质学校往往出于自身考虑,在为薄弱学校提供“共享”时有所顾忌和保留。三是学校干部很难做到跨校任职,教师也难以做到实质性交流。

  要真正实现学区制改革,一方面必须花力气更新教育观念,特别是要树立教育治理理念,坚决革除陈旧保守的思想观念,树立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新的教育思维及理念。另一方面对学区赋予相应的人员调动、财物调配权,增大学区管理自主权,让学区能依法依规,主动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学区管理体制单一的行政管理走向多元治理。同时要动真格取消学校行政级别,为编制松绑,让学区内的干部和教师真正地有机融入,真正实现管理互通、干部互用、教师互动、资源共享、发展同步。

  除此之外,应该发挥文化的独特优势,营造富有教育特质、具有共同文化品质的学区文化氛围,用文化来引领学区、学校及教师发展,并以此来推动学区制的深度推进和学校间的深度融合,使学区制成为能够充分彰显生命活力的联盟。

  当然,学区更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包括教师、教学、教研、质量等方面内容的评价细则,并将评价结果与干部的提拔以及教师的评优晋级晋职、绩效考核挂钩。只有构建了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学区制改革工作才能持续而有效地推进。

  (作者汤勇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委会理事长、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