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到底在哪里呢?笔者想从精神动力所包含的知识力和道德力等方面破题,寻求使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力量。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到底在哪里呢?笔者想从精神动力所包含的知识力和道德力等方面破题,寻求使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力量。

  人的精神动力有不同的层次

  “任何精神都离不开物质,因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关于精神问题,马克思这样说。人类社会发展实践表明,对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使得人类文明走向更加辉煌灿烂。

  拿破仑曾说:“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远来说,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相对于物质动力来说,精神动力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并且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精神动力的作用尤为重要。

  人的需要具有不同层次,因此人的精神动力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我们可以根据精神因素具有不同层次的特质,把精神动力划分为不同层次。人的本能、情欲、激情等精神因素激发所产生形成的精神动力,是最低层次的精神动力。这一层次的精神动力主要是人们在满足最低层次需要过程中所产生形成的,如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冯友兰提出的为满足人的自然境界而产生的需要。人的爱情、荣誉、兴趣、志向、尊重等精神因素所激发的精神动力,是较高层次的精神动力。如马斯洛提出的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冯友兰提出的达到功利境界的需要。人的理想、信念、信仰等精神因素所激发的精神动力,是高层次的精神动力。如马斯洛提出的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冯友兰提出的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是激发人的精神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其主要探究人的思想观念、精神世界问题,着重解决的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它通过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彰显:一方面,能够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提供正确的精神动力导向;另一方面,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

  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精神动力归根结底可分为知识力和道德力这两种形式。知识力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产生形成的精神动力;道德力主要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所蕴含着的道德素质、情感、意志等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精神动力。

  关于知识的力量,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显然,一个明智、聪慧、精密、深刻、善辩的人潜藏着巨大的精神动力,其能量的释放会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正是由于知识的力量作用,特别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导的力量作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促使人类社会飞速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具有理论教育的一般特性,而且具有其特殊性,它所蕴含着的思想道德素质、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所提供的精神动力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所迸发出来的道德榜样力、情感力、意志力等精神动力更为根本、更为重要。为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绝不要仅仅局限于对其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应该倾向于开发挖掘其所蕴含的道德力量,更应该倾向于对道德力的内化,引起人们在心灵上的共鸣,并且能够把道德力转化成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此,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绝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传授、知识学习方面的评价,而应该倾向于对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思想道德素养提升的评价。

  令人遗憾的是,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知识化倾向。具体表现为,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往往倾向于对完成了多少教学工作量、发表了多少有关教学改革方面的学术论文与专著、召开了多少次教学改革方面的学术会议等外在方面的关注,把本来属于手段的东西当作目的本身,偏离了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本质诉求,其实效性是可想而知的。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就应该把“立德树人”这一道德标准作为衡量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败与否的根本标准。

  从道德力的视角来激发大学生主体的精神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就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它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其内在的激情、热情能够得以迸发,为他们的社会实践提供正确而强大的精神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动力,主要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信仰等方面的教育,使其形成高尚的精神动力,从而健康地成长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精神动力,主要通过知识力和道德力这两种形式。其中,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信仰等知识方面的传授,所激发出的精神动力就是知识力;而对于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信仰等道德观念方面的熏陶,所激发出来的精神动力就是道德力。衡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高低关键在于其精神动力的开发过程中能否凸显道德力的作用,并把道德评价标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标准。

  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多年以后可能会遗忘,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会让他终生难忘。

  因此,从道德力的视角来激发大学生主体的精神动力,理应成为今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这样才有利于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东飞系该校教授,本文为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动力问题研究[13A082]阶段性成果)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