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教育管理?什么是好的校园环境?答案或许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应当是有共识的,那就是好的教育管理应当是能够赢得学生理解和支持的,好的校园环境应当让师生拥有归属感,如果能营造一种温暖的感觉,自然就更好了。

  晨光熹微,薄雾溟濛;湖光潋滟,水漾鱼肥。冬至正是捕鱼的大好节气,在武汉某高校校园内,一场名为“沁湖鱼宴”的活动最近上演,在后勤集团的组织下,全校师生一起捕鱼、做鱼、吃鱼,虽值凛冬,校园里却洋溢着浓浓暖意。“又是别人家的学校”“好有家的感觉”,一些网民的歆羡之意溢于言表。

  据校方介绍,“沁湖鱼宴”已连续举行了三年,每年冬至捕鱼、吃鱼,成为冬日校园的一道独特文化风景。“吃的是鱼,品的是校园鱼文化,感受的是师生一家的浓浓温情。”该校一位负责人说。一所大学的师生在校园里自家的湖里养鱼、捕鱼、吃鱼,不仅有一种回归自然的田园诗意,还一下子拉近了全校师生的心理距离,让人有一种家庭般的温暖和归属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学校搞的类似于美食节的活动,其实是没有看到其真正价值所在。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师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助益,也是学校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之一。师生们心情愉悦了,教学、科研等活动自然更有效率。

  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学校管理尤其是在校园环境的营造中,完全可以采用更为灵活柔和的手段,以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最近有媒体报道,为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沦为“低头族”的现象,石家庄某高校一位教师从本学期开学就规定,学生上课时要将手机放入指定的手机袋,同时换取印有自己名字的席卡。手机不在手上,同学们纷纷认真听课,除了时不时埋头做笔记,大多数同学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抬头族”,课堂效果明显提升。相比于有的学校动辄罚款、没收甚至集中销毁学生手机的粗暴做法,如此灵活而相对柔性的管理方式显然更科学、有效,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大学教师如此,中小学教师同样应当如此。在郑州某中学,为了更好地对班级进行管理以及与学生沟通,该校七(7)班班主任程老师把办公桌搬进了教室,从早上6点到晚上7点,在教室里看管着学生们的一切。管学习、管纪律自不必说,程老师管得更多:在校住宿的学生有个头疼脑热,她带着去看医生,并买水果、礼物去看望;学生父母不在郑州,没人照顾,她去当学生的“大姐姐”……程老师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对学生的真情,赢得了学生们的衷心喜爱。“愿万丈光芒照亮你,愿你带着满心欢笑在我身边。”“莫愁变老,7班陪你走下去。”这些都是学生们写给程老师的真挚话语,不难发现,学生与老师之间,已近乎亦师亦友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如家人般融洽。

  什么是好的教育管理?什么是好的校园环境?答案或许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应当是有共识的,那就是好的教育管理应当是能够赢得学生理解和支持的,好的校园环境应当让师生拥有归属感,如果能营造一种温暖的感觉,自然就更好了。

  校园带给人的温暖,很多时候体现在细微处;这种温暖并非只有学校的管理者能够带来,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可能成为这种温暖的制造者、传播者,比如之前被多家媒体报道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宿管员徐阿姨等。作为校园的一份子,每个人的岗位或许不同,但都有责任和能力为创造更温暖的校园环境贡献力量——这其中也包括学生们自己。营造更和谐的同学、室友关系,大家携手砥砺前行,都会让人感受到一股温暖的力量,都会对校园环境的“小气候”产生积极影响。最近有媒体报道的武汉某高校一个宿舍四位女生平时组队学习,最后全部成功保研一事,就是生动的例子。

  就校园而言,宏伟的教学楼、壮观的运动场、茂密的植被等构成了校园的“硬环境”,而人性化管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融洽的师生关系、友善的同学关系等,则构成了校园“软环境”,二者一起支撑起了学校的教育生态。相比于“硬环境”的相对固定,让“软环境”更温暖、更宜人,应当成为校园里的人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