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提升内涵和质量,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高校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提升内涵和质量,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具体而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期待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围绕增强学生获得感,在有效引领上下功夫。许多大学生认为思政课和思政教育活动除了用来考试和综合测评外,对自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获得感不强,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学习上普遍存在实用主义倾向,而思政教育特别是思政课往往偏理论化,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距离比较远。因此,高校广大思政课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多俯下身子,深入学生的生活场域,倾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需求,善于从学生的视角、联系学生实际来设计和安排思政教育内容,使其既富有时代气息又贴近学生生活,真正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成长中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生获得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通过高质量的思政课和思政教育活动,让学生从课堂上、活动中不仅形成基本理论认知,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问题,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找准学习成长的时代坐标,从而实现思政教育对学生的有效引领。

  二是围绕增强学生存在感,在主动参与上下功夫。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往往成为“被塑造”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如何设计、怎样开展,往往是老师说了算,学生缺乏存在感。于是,大学里常常出现各类讲座、报告会等思政教育活动必须提前分配观众任务,才能确保到会人数;思政课堂气氛不热烈,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等尴尬局面。如何让思政课堂和活动真正热起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就要围绕增强学生的存在感,在学生主动参与上下功夫。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广大学生提供参与思政教育活动设计和组织的机会,提高学生在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集聚学生智慧和力量,让学生成为思政教育的“主人”,变教师“独唱”为师生“合唱”。此外,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组建学习成长团队,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能动作用,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让学生在设计和完成富有创意和挑战的学习任务中,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得到不断激发。

  三是围绕增强学生方向感,在成长辅导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只有时刻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关切、不断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提高说服力、感染力,确保针对性和实效性。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他们在中学阶段大多缺乏人生规划,学习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这往往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因为缺乏新的目标,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加上新的环境带来的一系列适应性问题,很容易产生迷茫、困惑,从而引发学习、心理等一系列的问题。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围绕增强学生的方向感,在成长辅导上下功夫,帮助学生在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时代坐标中思考人生定位、确立人生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切实服务学生健康成长。要科学规划成长辅导工作,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共性问题,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通过思政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发力,实施分阶段、专题式、持续性、系统化的成长辅导,让学生受益。同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一对一的个体成长辅导,做到精准施策,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不掉队、都能成才。要建立一支各方共同参与的成长辅导志愿者(导师)队伍,创新交流方式、丰富辅导手段,让学生时时、处处能够咨询交流、获得帮助,在成长困惑、学习困境、生活困难等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到被理解、被关爱,体验思政教育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关切,从而主动亲近和接纳思政教育,自觉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系南华大学副校长)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