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日浏览一些校长专栏文章,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校长们思考的焦点不约而同地集中在课程建设层面。

  笔者近日浏览一些校长专栏文章,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校长们思考的焦点不约而同地集中在课程建设层面。按理说,一位校长关注课程建设不足为奇,但多位校长能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聚焦课程,认识到校本课程对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培育学生兴趣特长,促进学生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成长的作用,则是可喜的。

  但从现实来看,一方面,在国家、地区和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中,留给校本课程的空间并不是很大;另一方面,对于校本课程如何开发与建设尚有不同的认识,有些甚至陷入了误区。例如,有的学校以一种“赢在执行”的思路,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强力下压,催逼教师做一些力不从心的活儿,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们不堪重负,不适宜的做法由此而生。有的学校只注重校本课程的数量,忽视了内容和内涵建设,只注重阶段性目标,缺乏对各学段课程衔接的统筹考虑。甚至一些应试技巧也被拿来做课程开发,校际之间课程相互复制,旧有课程翻新,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这些其实都背离了校本课程建设的本意。

  真正的校本课程开发,应该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落实到实践层面,学校要进一步明晰校本课程的价值定位,强化校本课程建设的主体意识,走“文化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内涵发展之路,聚焦课堂,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力。学校也要注重师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不必求多求全,应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情,在继承和发扬学校的办学传统理念基础上,在区域内起到辐射和引领的作用,最终让师生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与成长。

  说到底,未来学校之间的竞争,是办学质量的比拼,是师资力量的较量。实现特色办学也好,吸引优质生源也好,都需要在校本课程上花心思,提供丰富而有分量的教育内容。衡量一所名校的标准,不在校本课程的数量和花样,而是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能否在课程建设以及校本课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对此,学校只有瞄准当地、瞄准未来,为学生全面发展、兴趣所长精心搭建的校本课程,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发展,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作者:杭金亮,系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