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1396.25亿元,首次超过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7.44%。教育投入力度不减,占GDP比例为4.22%,且已连续5年保持在4%以上。

  党的十九大报告史无前例地庄严宣告“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掷地有声、振聋发聩。持续性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仅令广大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也让13亿中国人民拍手称快。

  日前,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1396.25亿元,首次超过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7.44%。教育投入力度不减,占GDP比例为4.22%,且已连续5年保持在4%以上。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党的十九大报告史无前例地庄严宣告“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掷地有声、振聋发聩。持续性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保障,人民群众关心的系列教育难题陆续得以解决,不仅令广大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也让13亿中国人民拍手称快。

  且说义务教育之所以能占到资金总额的“一半以上”,表明了中央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信心与决心。各省域因地制宜,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投入向基础教育、重点领域倾斜的特征表现明显。同时,各地加强了对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例稳定在80%左右,3600多万名学生受惠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一些区域矢志于解决大班额、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学位供给不足的问题,成效显著。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区域不平衡是最突出和显见的矛盾。事实上,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一半以上”用于中西部,正是回应了十九大报告中“中西部教育明显加强”的精准评价,有效应对了中西部贫困地区历史教育欠账问题,实现了中西部教育条件和水平的极大改善。加之地区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日益密切,发展中西部系于教育、兴于教育已深入人心。

  教育首先是人学,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故而“一半以上”总经费用于教师工资和学生资助,侧重向教学一线投入,是牢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一方面,前些年持续投入在保障基本办学条件等硬件方面已初见成效,该部分经费占比自然会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提高教师薪酬水平而吸引和留住更多有竞争力的人才从事教师职业,通过提高学生资助水平而让更多优秀学生安心学业,共同助推“师之强、生之优”,能让“人”在美好生活向往之上实现良好互动。

  民生之重莫过于教育,民生的点滴改善,意味着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从这个角度审视,教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已形成广泛共识,将人口数量红利转变为人口质量红利。持续的投入也换来了教育事业的开花结果,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又有质量的教育,让13亿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唯有教育有了生命力,才能打开社会活力之闸门,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客观来讲,政府在公共财政投入上尽了最大努力,但教育发展需求巨大,单纯依靠各级政府财政性投入难以满足发展优质教育的要求。因此,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投资办学和捐资兴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增加科研投入等其他渠道提供更丰富多样的教育服务,完善长效教育经费监管机制和信息公开机制,重视教育投入管理规范和绩效问责,提高教育投入绩效和使用效益,有助于教育的投入力度变得更大一些、更强一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教育的本质是增进人类的幸福。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身处美好时代的广大青少年学子,当志存高远、珍惜韶华、勤于学习、不懈奋斗,做有本领、有担当、有理想的新时代弄潮儿。

  (作者张立迁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