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农教育可以让中学生通过体会劳动的艰辛,了解“三农”,了解国计民生。

  “有的同学等不及轮流使用的铁锹,手脚并用地在芋头大叶子下刨土;有的兴奋地坐在播种拖拉机上摸这儿摸那儿;有的推着满载稻穗的独轮小车高声欢唱……”一群来自城市的孩子走上田间地头,品味耕作的艰辛,感受劳动的乐趣,这是北京市初中生学农教育的一幕。(《中国青年报》10月30日)

  从现实来看,很多在城市中出生长大的学生,不仅从小远离农村、农业,甚至连葱蒜幼苗都傻傻分不清。我国目前仍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民以食为天”没有变,也不会变。学农教育可以让中学生通过体会劳动的艰辛,了解“三农”,了解国计民生。一周的时间虽短,但其给学生们带来的认识和体验,可能是几本书、几十堂课都难以替代的。从这种角度看,北京市从2015年秋季开始启动的初中生学农教育,很有价值,对学生成长帮助很大。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组织过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不可否认的是,客观上广大知青在农村接受了艰苦的劳动锻炼,养成了坚韧不拔的品格。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社会中坚,那段艰苦岁月成为他们一生中难忘的回忆和宝贵财富。学农教育和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性质不同,但在让学生磨炼意志、锤炼品格方面却有相通之处。对于缺乏吃苦体验的城市学生来说,学农教育让他们出出汗、吃吃苦,很有价值。

  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则在继承和发展杜威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把杜威的理念“翻了半个跟头”,两者都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主张把教育和生活统一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正如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郭涵在看望参加学农教育的学生时所言,“教育不只是头脑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系统的教育。学业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是人生的知识。孩子的经历、见识丰富些,以后碰到各种困难时也能自我排遣”。

  学农教育作为生活与教育的结合方式,是生活教育的精彩实践。针对与生活脱节的应试痼疾,让学生在劳动中接受锻炼、在生活中学习,又何尝不是一个破解之道呢?其实,不仅学农教育,“学工”“学商”等类似的实践活动也可以尝试。课程内容不同,参与形式可以丰富多彩,都能够收到良好效果。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