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后,关于学校教什么知识、教师是否被取代的问题又引起关注。其实,这背后一个更本质的原点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宗旨是什么?
目前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后,关于学校教什么知识、教师是否被取代的问题又引起关注。其实,这背后一个更本质的原点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宗旨是什么?知识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关系各级教育政策方向和工作重心的把握,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审视。
怎样判断新一轮知识回归动向
从宏观政策层面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不久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强调应将人文主义价值观作为教育的基础和目的,教育政策更多地关注知识以及创造、获取、获得、认证和使用知识的方式。获取何种知识以及为什么、在何时、何地、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
从理论基础维度看,在当前社会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人类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世界观和知识体系更具多样性,需要更深厚、更强大的背景知识支持。
从实践实证层面看,笔者今年5月参加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相关研讨,对附近地区进行考察,了解到一些教育深度变革地区正在探讨如何提升知识和概念教学问题。如帕劳奥图学区与斯坦福大学、硅谷是发展共同体,长期以来在做中学、创新创业、技术融合、 教育等方面形成了标杆。该学区正在修订K—12数学教材,主旨是增加知识难度、密度和学术逻辑,为实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发展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等奠定更好的基础。他们认为,知识基础和概念构建能力单薄是培养未来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创造能力的最大障碍。
如何把握新一轮知识回归的本质
这次知识回归不是线性重复,而是按照知识的性质、地位、作用重新归位,同时更加强调知识教育层次的升级,如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结构化知识、条件化知识、元认知知识等,受到更多关注。
如果把知识从质和量两个维度进行考察,在横轴上知识在以指数级增长,在纵轴上知识的价值段位又不断升级,知识的性质、内容、层级、价值、呈现形式都有提升和进化。一是知识的性质由过去主要是静态的、惰性的、客观的知识主导,转变为动态的、活性的、主观的知识主导。二是知识的内容由过去主要回答是什么,上移为主要回答为什么。三是知识的层次由过去的事实性知识为主,提升为更高层次的组织知识的知识。四是知识的价值由过去支持知道、理解、应答,提升为主要支持分析、评价、创造。五是知识的呈现由过去回忆、复述,转换为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问题解决和创新创造。
这里特别强调,知识回归不是否定合作、探究、交往、对话、社交和情感学习的重要性,而是重申知识的地位和作用,以更好地实现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的有机融合。
学校工作重心怎样调整
知识回归与提升,必然要求知识教学的加强与优化。
一是基础知识教学要回归。知识是思考的基础,事实性知识是高阶思维的原材料,独立客观的思考过程与背景知识紧密联系,基础知识教学仍要发挥支撑作用。
二是知识内容要加深。有意义的知识信息越多,就越能有效地思考,也就学习得更快、更深入。没有相应深度、密度和厚度的知识,就发生不了深度学习。
三是知识教学要向深层次进阶。没有事实性知识支撑是不行的,但只让学生记住枯燥的事实是远远不够的。根据上述知识形态提升的要求,知识教学的重心要由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提升到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层面,思维培养的重心也要从记忆、理解到分析、评价和创造。
四是情境性练习要增强。组织知识、应用知识、提取知识、问题解决,都需要一定强度的练习。但是重提练习不是倒退回低层次性重复,也不是要在枯燥、单调的环境下练习。这里说的练习是多类型、多要素、多情境的结构化典型练习,促进抽象和迁移。如支持应用知识、组织知识、提取知识的深度练习,要通过项目学习进行,让学生实际解决一个真实问题,以实现概念的建立和情境化迁移。
(作者吕文清单位:北京中关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