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统领。

  创新的学校,要改善创新学习的学校环境。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学校文化理念系统,提升校长和教师的创新教育素养,建立开放灵活的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统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5月颁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创新强国。不论是创新型国家还是创新强国,创新人才是根本,而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

  笔者1997年提出并先后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立项了“创新学习研究”这一课题。所谓创新学习,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照常规,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实际,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新点子。简言之,创新学习就是把创新的方法寓于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20年来,笔者总结了教师创新地教、学生创新地学的方法与策略,近几年通过大数据深入分析了创新的监测与评价,对创新人才培养作了一定的尝试。

  环境宽松是创新学习的土壤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社会风气决定着人们的观念、行为方式。

  创新的国家,一定具有创新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营造出有利于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和支持系统;具有全社会尊重创意、崇敬创新人才的大好局面;得到全体教育人对创新的理解和包容,尤其是家庭对创新的鼓励与支持。

  创新的学校,要改善创新学习的学校环境。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学校文化理念系统,提升校长和教师的创新教育素养,建立开放灵活的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评价机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从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等6个方面解放孩子的创造力,就是制造了良好的学校环境,促进了学生的创新。

  创新的家庭,要改善创新学习的家庭环境。一位优秀的家长,要自己热爱学习、热爱创新;在人格上尊重孩子,在能力上帮助孩子;尽可能支持孩子奇异的思想,和孩子一起多动手。

  课程多样是创新学习的基础

  教育部推行了10多年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制度,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当然,受制于办学条件、师资等因素,有些学校还没有真正的校本课程,大部分学校都需要植根于学生心田、符合学生兴趣的课程。

  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在1939年8月就设普通课和特修课两部分。普通课程有:国语、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社会常识、音乐、体育、生理卫生等。特修课按学生的特殊才能和兴趣爱好,分组开设课程。如文学组设有文学讲话、语法、名著选读、写作练习、文学思潮、作家研究、文艺批评、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戏剧组设发音、表演、化妆、舞蹈、戏剧讲话、舞台技术、剧运史、导演、剧作、心理学等。根据学生兴趣与爱好分组,开设不同的课程,促进了学生创新的发展。

  在新的时代,基于互联网思维,我们开发了创新的课程,既关注学校创新的整体课程,又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有个性的课程,并从网上选择指导教师与其他资源,促进创新的个性化课程不断生成。

  学生互动是创新学习的根本

  教师教学面对的是学生群体,如果传授的是静态知识,设计动手做教学环节少了,对学生而言,好奇心少了,互动少了,有可能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动手不灵活、个性没得到张扬。

  近几天,在一所学校观摩芬兰老师与我国教师执教的科学课。我们的教师上“空气占据位置”一节,老师通过一个简单演示和学生活动后,让学生看到无处不在的空气是可以占据位置的,然后教师以“如果……会怎样…….”让学生个人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教师一边让小组汇报一边进行归类,共有9种设想。这一环节用了近30分钟时间。然后学生根据老师归纳的情形进行分组实验活动,用了7分钟。然后教师继续了10多分钟的讲解。

  芬兰的教师执教了“坚固的塔”,老师从芬兰来中国,用了“一招”就拉近学生的距离,跪着为每个学生随机发放一个号牌,师生亲近了,学生自然分组了。教师简单几句话,学生用纸、胶带制作塔,越坚固、越高就越好,30分钟都是学生活动,思考不同的造塔方式。学生互动制作20分钟时,教师提醒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作品,这其实是一个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的转化。每组学生再用塑料软尺度量塔高,通过“成功”激发学生兴趣。小组讨论,塔如何更坚固?老师深入8个小组,根据每组的不同而指导。一节课40分钟,学生个个动手,“高塔”创新较多。

  评价多元是创新学习的保障

  关于创新的评价,目前国际上有两种趋势。一是远距离联想评价,创新是将联想得到的元素重新整合的过程,而重新结合的这些元素相互之间联想的距离越远,这个过程中创新的能力或者问题解决的程度就越高。二是同感评价,尽管人们对创新的定义可能各有不同,但是人们特别是同一个领域的专家们对同样一件作品的看法会趋向一致,这就是同感,而这种同感可以作为评价创新的基础。

  2004年,我在美国召开的一次大会上提出了创新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即“思(THINK)——问(ASK)——动(DO)——创(INNOVATIVE)”的TADI模型,关注过程和体验,重视学生个体差异。今天根据创新评价两种趋势和过去的TADI评价,结合重庆市教育评估院8年来建成的大数据库,我们从5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创新过程评价,对学生自我意识、创意想法、抗挫折能力进行观测;二是创新思维评价,对学生流畅性、 灵活性和新颖性进行观测;三是创新技能与方法评价,对学生使用的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等具体方法进行观测;四是创新产品评价,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科技小作品和研究成果进行观测;五是创新人格评价,对学生的冒险性、好奇心、想象力和挑战性进行观测。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做合作了两年的学生创新大赛,不论是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竞赛、结构设计竞赛、数据挖掘竞赛,还是创意作品与课题研究成果竞赛,我们都采用这种方式评价,评出了若干创意十足的作品。我们关注了学生在每一环节中的变化,关注了学生潜能发挥,关注了学生创新的过程与情感体验,获取了大量数据并以此进行计算模型再作评价。

  教育创新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创新学习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