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最美人墙”,最近感动了无数人。暴雨突至,成都某职校上百名教师撑着雨伞,一个挨着一个排成人墙,从教学楼一直连到宿舍楼门口,只为不让没带伞的学生淋雨。
一道“最美人墙”,最近感动了无数人。暴雨突至,成都某职校上百名教师撑着雨伞,一个挨着一个排成人墙,从教学楼一直连到宿舍楼门口,只为不让没带伞的学生淋雨。如此动人的场景,即便在影视剧中也难得一见,当它真实发生时,社会各界的褒扬自然蜂拥而至。
正当舆论几乎一边倒地为“最美人墙”点赞时,也有媒体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认为老师们此举固然令人感动,但可能会让一些学生滋生“我们比老师更值得爱护”的心理,容易使他们的自我定位产生偏差。
细细想来,此论调貌似无稽之谈,但也是一个提醒。老师们对学生的爱无疑是可贵的、感人的,爱护学生也是为师者的本分,但爱护到何种程度比较合适、以何种方式来表达比较恰当,显然有可以探讨的空间。
其实,在笔者看来,教师表达对学生的爱,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合理诉求。近日,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决定,新学期开学后,在当地一些小学试点使用新作息时间表,尝试将学生到校时间推迟半小时,改为8点20分。媒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此举受到家长和学生普遍欢迎。不要小看这区区半小时,不仅让家长有更充裕的时间接送孩子,还让孩子们多了一些睡眠和吃早饭的时间,对他们身心健康的益处显而易见。这份细致入微的关爱,无疑值得点赞。
真正的爱总是很相似。杭州的一些教育管理者优先考虑到了学生早上上学的问题,在成都,各类儿童之家的创建,则有效缓解了“孩子放学早家长下班晚”的困境。儿童之家具有日间临时照料、课业辅导、家教知识讲座、儿童社会实践、幼儿早教等功能。据报道,截至2016年底,成都已建成各类儿童之家3334个,建有儿童之家的村(社区)比例达76.89%,探索出“院落式”“集聚式”“散居式”“校园式”等四类模式的儿童之家,成为服务广大儿童的公益性活动平台。近日,全国城乡社区儿童之家建设推进会在四川召开,来自全国的200余名代表参观了成都的4个儿童之家后,纷纷点赞。
类似案例在全国还有很多,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改善的不仅是教育硬件设施,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真正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立足于帮助学生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不仅如此,对学生们的爱护也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懂得从细微之处着手,学生以及家长自然也从中感受到了浓浓的善意,在这种良性互动中,家校关系、师生关系日益融洽。
当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爱护学生的方式也会有所变化。不少新闻报道提到,新学期伊始,当前出现一些专门针对大学新生的骗局。有法律教育专家特别提醒,“自警、自顾、自救”这三种意识非常重要。作为一名准大学生,应当对自己的人身安全负责,提高防范意识,学好防范技能,而不能像小时候在家一样事事依靠父母。毕竟,准大学生大多数已经成年,应当逐渐学会独立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必要的时候,教师再给予适当指点和引领即可。
必须指出,即便学生已经成年,也并不意味着对他们的爱护可以流于粗线条。作为教育管理者尤其需要明白,无论学生处在哪一年龄段,对学生的爱护绝不应止于物质层面,对学生情感的尊重有时更为重要。比如“大学生去网吧不能被认定为贫困生”一事,后来有关部门解释说这是指与学业无关的消费,平息了舆论。但此事也给所有教育管理者提了个醒:凡是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一定要顾及学生的情感认同,至少应当做好相关政策、规定的解释说明工作,争取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一些父母对孩子的爱容易演变成溺爱与纵容,作为教育管理者与一线教师,应当注意把握好爱护学生的尺度与方式。适度与理性是不容忽视的准则,这其中的分寸,恰恰是教育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