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农村教师编制不合理,部分地区农村学校存在教师缺编缺岗、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致使部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不仅制约了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公平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教师编制不合理,部分地区农村学校存在教师缺编缺岗、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致使部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不仅制约了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公平发展。
调研发现,以上问题的形成主要是现行教师配置政策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制约了农村教育良性可持续发展。表现在:
一是现行教师配置标准无法满足新课程对教师数量上的要求。现行的中小学校教师配置标准执行的是200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4号)》文件的规定,采用的是师生比,即初中:城市1︰13.5、县镇1︰16、农村1︰18;小学:城市1︰19、县镇1︰21,农村1︰23。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按照大班额初中每班50人计算,一个规模600人左右的农村初中学校分为12个教学班,按照1︰18的标准计算,只能配置教职工33.3人,每个班只有2.78名教职工。按照国家课程计划标准,9年级有13门课程,8年级有12门课程,7年级有11门课程,从数量上分配,每个班2.78名教师需要负责10门以上的课程。这样的配置标准很难满足正常教育教学课程的需要。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为了解决数量上的问题,学校只有通过采取大班额或是请代课教师来解决。这是造成现在学校教师一方面超编严重,一方面教师任课实际短缺的主要原因。
二是现行教师配置标准无法保证新课程对教师质量上的要求。还是以600人左右的农村初中学校为例,全校33.3名教职工负责36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每一门课程只能分配不到1名教师。因为教师人数不够,绝大多数教师兼带多门课程。一名教师教多门学科,在主观上难以避免有主次之分,客观上也没有精力照顾好每一门学科里的每一名学生,这样的教学不能保证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是现行教师配置标准没有体现公平性原则。现在,农村生源正逐渐萎缩,相对成班率低,现行教师配置标准农村学校比城区学校要低,很多农村小学存在班主任“包班”现象,除了英语课外,所有课程都由班主任独自承担,造成没有人力,更没有精力保障其他学科正常开课的负面效应,无法保证整体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因为教师资源的匮乏,一些专业的音体美教师补充到农村小学后也只能任教语数英课程,也造成了部分专业资源的浪费,很难达到教育的公平公正和均衡发展。
提出如下建议:
亟须修订中小学教师配置标准
综合考虑教师每周工作量、师生比、师班比、学科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教师病休和培训,以及向农村学校倾斜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设定中小学教师配置标准,取消城乡教师编制城乡倒挂的政策。
制定教师补充长效机制,解决教师梯队断层问题
坚持德才兼备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科学制定并完善教师配置及补充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农村教师招录工作。招录教师数量应不低于自然减员数量,教师招聘要保持连续性,严禁有编不补现象;严格招聘学科与任教学科一致,保障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和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制度
以师德师风教育为重点,大力加强教育政策法规、教学业务培训,提高新进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在农村教师补充、培训提高等方面提供资金保障,逐步建立起一支数量足、结构良、业务精、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满足各类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完善编制管理制度,实行编制动态管理
按照总量调控、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在本县(市)区范围内,统一调整和使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着力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重视英语、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科学等紧缺学科教师的补充,以满足学校开设课程的需要。
完善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明确城镇学校教师评聘高一级职称时,需要一定时限的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时,高级教师岗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改善教师工作生活环境,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
(作者张妹芝系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文化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