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导向教育面向学生未来发展,基本思想是以预期学习成果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教学。学习成果包括学生通过教育教学过程所取得的知识、能力、情感、思想等方面的成长和收获。
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我国一些高等院校逐步实施成果导向教育。成果导向教育面向学生未来发展,基本思想是以预期学习成果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教学。其所谓学习成果,包括学生通过教育教学过程所取得的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思想等方面的成长和收获。
成果导向教育的教学活动,围绕“定义预期学习成果—实现预期学习成果—评估学习成果—落实改进措施”这一主线展开。以往立足于教师“教”的本位性所形成的教师能力结构和能力水平评价体系,与成果导向教育不相适应。要有效开展这种“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教学活动,就必须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能力。
成果导向教学活动及其教师效能
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相比较,在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实施、成果评价和教学体验方面,成果导向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显著差异,作为教学活动重要驱动要素的教师能力也具有不同效能。
从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来看,在课程教学目的方面,学习成果导向的教学活动围绕帮助学生实现预期学习成果展开;在教学策略方面,它以启发、推动学生认知与意义建构、获得综合能力与专业技能的“产生式教学策略”为主;在教学媒介、资源的利用以及教学场景设计方面,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需要“围绕着学生学习发展”,创建、利用多样化的学习平台。从教学成果评价来看,它强调学生参与度,允许试错,鼓励创新,对学习成果的评估重在每个学生基于学前水平的成长程度,采用多主体、多维度动态评价的方式。
另外,就教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感来看,成果导向的教学活动给学生的体验是进步感、学习价值感。教学内容导向教学活动给教师的体验主要是表演者、威权感,而成果导向的教学活动给教师的体验是导演、参谋以及参与创造的愉悦。
从上述教学活动特点可以看出,进行成果导向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仅具有“程序性熟练”的知识传授能力是不够的,教师能力及其“效用”大小,在于其能否对学生学习成果具有“推进”“助产”“提升”作用。富有创造能力的教师,能够以创造性精神对待教学实践,具有创造性地帮助学生获得优质“学习成果”的能力,这正是成果导向教育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诉求。
开展成果导向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能力
成果导向教育的整体目标要落实到具体课程的“学习成果”,因此,基于课程预期学习成果进行设计、教学和成果评价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能力。
进行成果导向教育的教学设计,首要的是能够科学设计课程预期学习成果目标。教师必须充分理解课程目标与专业目标间的有机联系,科学确定课程层面的“预期学习成果”。其次是能够建立支持预期学习成果的教学策略,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创设等,要对预期学习成果有确定贡献。同时,应该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它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果及能力成长,就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轨迹、知识禀赋和学习进程,使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达到其最大学习成果。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在课程预期目标与课程教学策略、学习内容、形成性评价间建立具体的、可操作的关联。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甄选教学策略和融合知识、采取应对手段的能力,能够将支持某一种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组合,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以不同样式的学习素材、不同类型的学习策略完成知识建构和能力训练,保证学习过程生成预期学习成果。
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意味着要回答“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这一问题。对此,需要教师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恰当评价。教师应能够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以多个维度的、梯次性的评价标准恰当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其二是多元化、个性化评价。这就需要根据学生学前禀赋、支持性活动的有效性、学生个体投入等因素,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评估学生学习的成果水平。其三是反思评价。学习产出评价也是对教学预期成果设计是否合理、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实施是否有效的检讨,教师应根据对课程学习达成的成果指标的综合分析,发现不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持续改进。
推进学习成果生成的教学能力
对实施成果导向教育教学活动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的教学能力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具有不同的支持作用。除了精熟的专门知识、广博的学识、高尚的道德素养以及人格魅力等教师必备的常规职业能力之外,能够恰当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并善于组合配置教学资源,对推进和优化学习成果可以产生较强效能。这是因为,恰当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可以营造多样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情境,为启发思考、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学习过程提供媒介和平台;同时,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实时进行学情测量、实时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实时接受学生反馈,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的放矢地推进学习成果的产出。
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践教学问题,是成果导向教育对教师能力的内在要求。它以学生经由接受高等院校专业教育而获得的在相关领域创造新知、新能的能力,来量度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果质量的,因此,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就从熟练地传达抽象理论的课堂教学转向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并批判性地建构理论的能力;在前者基础上,指导学生处理真实或模拟的专业实践问题,在整体上具备进行创新实践教学的能力。
成果导向教育是高等教育为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所进行的教育范式改革,而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重构是教师对教育环境变化的自觉回应。毋庸讳言,许多在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基础与成果导向教育所要求的教师能力存在差距,因此,探讨、研究成果导向教育范式下教师能力特别是教学能力的结构要素、建构路径和建构方法,针对不足,有的放矢地发展和提升教师有效教学能力,是成果导向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任何教育范式下,教师教学能力都直接影响教学成果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