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当前90后正在成为乡村教师的生力军,但他们却面临一些困惑与迷茫。乡村教师被称作“我国基础教育的脊梁”,那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让这“脊梁”挺得更直、更久?

  尽管不少90后选择当乡村教师不是为了金钱和名利,而是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但要实现理想抱负总要有资本和机会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拿出真诚态度和实际行动。

  最近,有媒体报道,当前90后正在成为乡村教师的生力军,但他们却面临一些困惑与迷茫。乡村教师被称作“我国基础教育的脊梁”,那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让这“脊梁”挺得更直、更久?

  我以为,这不仅需要制度的保障,更要有实实在在的支持。这些90后教师满怀热情来到乡村学校,每天却要面对城镇教师意想不到的种种困难,比如留守儿童、职务晋升、生存条件,等等。这些问题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绝大多数90后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也有干一番事业的热情,渴望学习与进步,更想用自己的努力改善乡村教育面貌。这需要地方政府和学校管理者为他们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尽管政府给予了乡村教师特殊津贴,但他们的进修、职务晋升等机会实际上也是远不如城镇教师的。那些选择到乡村学校执教的年轻教师,是有教育情怀与理想的,但当他们在那里没有研修和晋升的希望,久而久之难免心生逃离的念头。

  前不久,我在西南某山区考察过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该校现有教师30人(编制为36人),90后占7人,14个教学班(中心校12个教学班,教学点2个班),学生近600人,教学点的两位教师每年轮换一次,现在的两位90后女教师每天一大早从山上的校本部步行30分钟来到半山腰的教学点,一人包一个班(一年级14人,二年级13人),还要给那些孩子烧一顿午饭,下午放学后再步行50分钟上山回到本部休息。

  该校校长告诉我,学校的困难是教师招聘难,长期缺编。教师专业成长上少有与名师、专家面对面的学习机会,教师们还要经常做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或为各类职能部门代劳,或为五花八门的检查所累,耽搁了时间、分散了精力。学校几乎每年都有老师参加区里的进城教师考试,但总没有人考上。

  我认为,如果每一位90后老师能够为顺利通过进城考试,努力研究教材、认真备课、研究课堂、认真上课的话,不仅对他们自己的专业成长有帮助,对学校、学生也是好事。如果大家都努力成为专业素养相对高的教师,他们的个人发展机会就会多一些,他们主动留下来的愿望也显得更真实一点。从90后自身的情况出发,在平台和机会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多做自主研修——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课堂、研究教法,多读点书,也可以通过网络扩大与外界的交流机会。我始终认为,改变的关键终究还是自己。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建议和行动是不是太现实了,但我以为,满足90后年轻乡村教师眼前的现实需求,符合人文主义价值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解决当下问题的务实之举。

  要解决乡村教师招得来、留得住的问题,国家层面是否可以考虑在增加乡村教师特殊津贴、适度开放乡村教师职务晋升渠道的同时,实施乡村基础教育专家型教师培养计划,加大培养乡村教育迫切需要的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和教研教改骨干的力度与保障。

  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需要从教师的职业特点出发,免除与教师职业无关的工作负担,少一点形式主义的检查评估活动。在教师招聘问题上可以借鉴各地优秀人才引进的政策。如果乡村学校长期缺编,并且留不住已经在那里服务的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来保障?

  尽管不少90后选择当乡村教师不是为了金钱和名利,而是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但要实现理想抱负总要有资本和机会,地方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拿出真诚态度和实际行动,建构有助于乡村教师专业研修的平台,比如优秀教师送教下乡,对这些年轻教师进行一对一、系统化的研修指导,帮助他们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给他们实实在在的指导。

  (作者凌宗伟,系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