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个教师节提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此,需要大力推进教师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从供给端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从而提供高质量的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个教师节提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此,需要大力推进教师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从供给端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从而提供高质量的教师。
教师培养供给侧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教师供给问题表现之一是产能过剩。表现之二是教师供给质量滑坡,高校教育理论与中小学实践脱节问题严重。而且,新任教师岗位胜任力堪忧,表现为学非所教、教无办法、技能面窄。
尽管我们意识到这一问题,有的院校增加了教育实习时间,甚至延长了整个教师教育时间,但是师范生所学的大学教育课程与他们在中小学所开展的实践活动联系甚少,各自成一套,缺乏内在联系性,师范生难以获得有效反馈。因此,有些教师教育项目建立起大学与中小学校的合作伙伴关系,但即便如此,伙伴关系中的大学和中小学仍然保持它们各自的文化和独特的课程形式,其形成方式多是“制度或权力”,在其更新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制度层面的限制,难以深度合作。
创建教师教育第三空间恰逢其时
多年研究表明,教师教育第三空间的创建是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破解之路。
第三空间源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指看似对立的双方或多方通过跨越各自边界,在相互作用、影响下混合生成第三种,这第三种是置于他者的三维辩证空间中产生的,因而被称为“第三空间”。教师教育第三空间是让大学教育理论与中小学实践不是在矛盾中对立,而是在相互作用、影响下于融合中生长。具体而言,一是理论与实践知识处于平等关系,且由于教学的实践属性,中小学教学实践和社区文化均应纳入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根据文化历史活动理论,教师教育的专业知识跨空间分布在大学、中小学及其社区。因为有效的学习是在一个不断联系的活动体系中形成的,所以教师的知识在融合中生长,需要跨越大学、中小学和社区体系的边界,在不断联系的教学活动体系中形成职前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
教师教育第三空间的创建,需要大学、中学、小学教师和教育者通过跨越大学、中学、小学及其社区体系边界,呈现他们各自的横向专业知识。横向专业知识是指各体系专业知识的平等性、无层级性,而且只有这样的体系专业知识才能共存于边际区,在围绕职前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节点处融合转化。职前教师在各体系专业者的深度合作中,形成知识的深入融合,而这为“四位一体”的运行框架。
教师教育第三空间创建的实施途径
至于如何创建教师教育第三空间,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尝试:
一是中小学教师参与大学课程和实践活动。首先,设立辅助教师岗位。短期聘请中小学教师辅助教授大学教育必修课的部分内容,这在欧美国家已经比较普遍。我国启动的双导师制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其课程设置的连贯性较少考虑,学术导师和临床导师间的合作很少。其次,遴选优秀中小学教师长期参与到大学教师教育项目的教学、协同教学、指导学生以及项目的更新与评估中来,同时大学开发他们作为教师教育者的能力。
二是将中小学教学实践融入大学课程。将中小学教学实践融入大学课程主要涉及间接教学和教学体验,为此,一种方式是大学教学法教师可将部分或全部的教学法课程置于中小学校开展,利用中小学校的地理优势,颇具策略地将教学法课程与中小学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门知识联系起来。另一种方式是建立起中小学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教学实践活动系统,包括备课、教学过程和学生评价等鲜活实践内容,然后大学教师教育者把这些内容整合到自己的教学法课程中去。这样,职前教师一方面可以基于文本进行学习与讨论,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学习。
三是设立混合型教师教育者职位。大学教师教育机构设立临床教师,他们非常熟悉大学课程任务与中小学教学工作,既可以在中小学又可以在大学开展工作。临床教师的职责是协调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从而起到跨界人的作用,让大学教育课程、研究与中小学教学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我国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硕士与教育博士,如果希望有效培养,就需要发挥临床教师的作用。而且,这也是培养未来临床教师的重要途径。
四是加强对学生、家长、学校、社区文化的理解和体验。职前教师的学习场所拓展到中小学校社区,使职前教师理解和体验学生、家长及学校、社区文化知识,增强在不同文化、情境中创建有效教学实践的能力,应对多元化课堂。远离农村社区进行大学本位的农村教师培养,其培养效果是令人怀疑的。
总之,通过创建教师教育第三空间培养出来的教师能够与基础教育需求无缝对接,能针对各类不同的学校和学生群体提供专业服务。为此,要尽快成立教师教育二级学科,设立专门的大学和中小学教师教育者评价体系等保障制度,加强教师教育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大力增强教师教育的专业性,从而为社会供给高质量的教师。
(作者戴伟芬,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