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2016年10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通知,对各地2014-2016年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以下简称全面改薄)进行专项督导。

  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2016年10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通知,对各地2014-2016年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以下简称全面改薄)进行专项督导。此次督导分三个阶段:一是部署全面自查,二是开展网络测评,三是组织实地督导。专项督导按照“双随机”原则,组织由国家督学、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组成14个督导组,对29个省份(含兵团)全面改薄工作进展成效、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和公开公示情况进行了实地督导,随机抽查了61个县区的266所义务教育学校,回收253万份师生调查问卷。有关情况如下: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全面改薄工作启动实施以来,各地积极主动作为,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一)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改薄工作,把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列为省级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抓紧抓实。一是建立完善工作机构。各地建立改薄工作机构,明确负责人,落实工作人员,建立起层层抓落实的“横到边纵到底”协调联动机制,形成了工作合力。河北、吉林等7省份成立由副省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不少省份成立由教育厅一把手任主任的办公室。二是强化工作推进机制。各地建立完善双月通报、定向调度、公开公示、重点督办、分片包干等制度,确保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广西、四川、云南约谈进展缓慢县市领导,要求深挖细查进度滞后原因,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完成规划任务。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在支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每年都安排一定的增量资金用于薄弱学校建设。2014-2016年,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978亿元,带动地方投入2300多亿元,有力保障了工程建设进展。河南部分县市将教育费附加、4%的农业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10%的教育资金等经费集中投入薄弱学校改造项目,保障项目资金落实。

  (二)抓住关键环节,精准改善办学条件。各地依托工程实施,统筹各项资源,聚焦关键难点,推动薄弱学校改造的整体功能提升。一是坚持标准先行。各地按照国家校舍建设、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和“20条底线”要求,完善了符合本地实际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各地标准从类别上涵盖了小学、初中、寄宿制学校和教学点,从内容上包括了校舍、体育场地建设和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基本做到条目清晰、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二是坚持规划引领。各地对照基本办学标准和实际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明确每个学校的办学条件缺口,列出现状和需求清单,编制本省五年项目规划,作为项目实施的总纲。湖南、宁夏将全省(区)所有项目县划分为3个层次,分类支持,分层推进,做到精准扶贫。三是坚持软硬并重。各地不仅重视硬件建设,积极推进校园校舍建设、设施设备采购,也大力加强软件建设,特别是抓住信息化和教师队伍建设两个关键点,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的步伐。青海、福建全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工程和“三个网络课堂”建设,推广“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信息化教学活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山西、西藏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

  (三)坚守质量底线,全力打造阳光工程。各地牢牢守住质量安全底线,始终把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和假冒伪劣产品。一是严格执行建设基本规范,严把准入关、施工关、验收关,确保校舍建设质量。2016年国务院督查组和国家审计署组织的重大民生建设工程督查、审计中,没有发现地方存在工程建设质量问题。青海教育厅会同省检察院印发预防职务犯罪的通知,严格实行全面改薄建设项目“双签”制度,综合运用各项预防措施,加强工程项目设计、监理、施工合同管理。重庆建立“二维码”管理系统,实时掌握设施设备采购管理情况,杜绝供货商以次充好的投机行为,保证教学仪器设备的质量。二是强化资金使用管理,对项目建设资金进行全过程监管,实行专账核算、集中支付、封闭运行,确保资金安全。新疆兵团将专项资金列入财政支出绩效重点监控项目,确保资金使用效益。贵州适时开展审计检查,将监督检查贯穿于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三是加大公开公示力度,逐县逐校公开项目建设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甘肃开发手机APP,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实现对每个项目前期手续、主体施工、竣工验收、决算审计等各阶段进度的查阅。安徽、河南建立项目工程永久性标牌,公示验收单位、验收结果和交付使用日期,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

  二、取得的成效

  (一)基本教学条件显著改善。全国共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1.23亿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1.12亿平方米,购置学生课桌椅2284万套、图书3.38亿册,实现了五年规划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整体提升,学生自带桌椅、D级危房上课等现象在绝大部分地区已消除。

  (二)学校生活设施全面改善。全国共购置学生用床、食堂、饮水、洗浴等生活设施设备1157万台件套,大部分地区寄宿制学校基本实现一人一床位,有力改善了农村学生住宿、用餐、饮水、洗浴条件。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7.5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四省藏区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及附属设施建设,集中兴建一批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有效解决了这类地区学生居住分散、上下学交通不便等突出问题。

  (三)城区大班额得到有效控制。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有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17.3万个,比2013年减少3.57万个,减幅17%。山东规划投入1220亿元,力争用两年时间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714亿元,改扩建校舍1830所,建设校舍2090万平方米,有效缓解了城镇学校“挤”的问题。

  (四)教学点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全国共投入146.6亿元,建设教学点校园校舍756万平方米,购置了价值25.5亿元的设施设备,教学点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甘肃临泽县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源集热系统,让全县23个教学点彻底告别“热了怕烫伤学生、冷了怕冻病学生、晚上怕煤烟中毒”的取暖“危时代”,走出了一条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冬季“绿色”取暖的独特模式。

  (五)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全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中小学实现宽带接入比例达到87%,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中小学比例达到82%,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1.56台,比2013年增加2.31台,增长25%。

  (六)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升。有28个省份的小学教师配备和27个省份的初中教师配备达到了国家编制标准要求,22个省份699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全部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惠及105万乡村教师,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进一步增强。2016年投入21.5亿元,实施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培训教师约160万人次,切实提升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年来,各地从最困难的地区和条件最差的学校做起,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着力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大大缩小了城乡、校际差距,有力夯实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基。2014年以来,全国已有1824个县级单位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其中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7省份整体通过,为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网络测评显示,全国师生对全面改薄工作综合满意度为79%,广大师生对教室、食堂和图书等方面满意度较高,对改善学校厕所条件及缩小校际办学条件差距等还有更高期待。湖北等10省份参与投票师生均超过10万人,内蒙古、重庆等8省份师生满意度均超过80%,全面改薄这一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拥护,社会满意度较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面改薄工作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组织难度大,实施要求高,从专项督导和日常监测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困难地区足额落实工程资金压力较大。目前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各地财政收入普遍减少,部分地区足额落实地方资金难度较大,存在较大资金缺口。一些地区在制定资金分担比例时,省级统筹力度不够,落实资金的责任下移,给财政自给率低的困难地区造成很大压力。

  (二)少数地区项目建设进展较慢。总体上看,全国规划项目实施能按序时进度进行。但从不同区域看,东部地区进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还有一些地区总体进度不到50%,落后于全国平均进度。

  (三)一些地区大班额问题比较突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6人以上大班额约40多万个,占总班数的比例约为14%,四分之三的大班额集中在中西部县镇,一些地区大班额比例超过20%。

  (四)部分地区工程规划亟待完善。随着城镇化进程、计划生育政策、学校布局调整等相关政策的实施,各地每年都有一些工程项目因学生流向发生变化、土地资源变更、突发自然灾害无法按规划组织实施。同时,针对当前义务教育存在的“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一些地区相关校园校舍建设项目急需启动实施,部分地区全面改薄5年规划需要进一步完善。

  (五)部分地区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单体个数多、资金体量大,前期审批环节和涉及部门多,一些地区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延误工程进度。近半数省份未制定或没有落实教育工程建设项目税费减免政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设成本。部分地区受土地指标限制和历史遗留因素影响,一时难以给需要土地确权的农村学校补发土地证,影响了校舍建设项目立项、审批。

  (六)部分地区组织不得力、项目管理不规范。少数地区对工程重视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工程进度滞后。少数地区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资质达不到要求,擅自变更建设内容、规模,没有按要求做好工程信息公开工作。一些地区乡村教师交流轮岗体制机制不完善,农村学校教师队伍还存在年龄老化、音体美教师短缺等结构性不合理问题。

  四、下一步工作考虑

  下一步,各地要针对专项督导发现的突出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倒排时间表,采取有效措施整改落实。

  (一)进一步强化省级统筹,确保责任落实。一是整合各种筹资渠道,综合考虑地区财力差异,分档、分类划定地方资金分担比例,对困难县市坚持省级“拿大头”,足额落实规划承诺的建设资金。二是在编制年度用地供应计划时,新增用地指标划定一定比例优先安排薄弱学校改善建设用地,盘活存量教育用地,做好闲置教育用地置换、再开发利用工作。三是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通过开辟绿色通道、采取联审联批和打捆审批、“一站式”服务,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四是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协调有关部门依照规定对工程涉及的政府性基金和经营服务性收费予以减免,切实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进一步聚焦精准扶贫,确保如期完成规划任务。一是贯彻落实“十三五”教育脱贫攻坚规划精神,提高教育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提早完成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改造任务,让困难地区学校早达标、困难学生早受益。二是对照“20条底线”要求,查缺补漏,核查每所学校底线要求齐不齐,核实规划项目是否精准落实到困难地区和困难学校,科学完善全面改薄五年项目规划,确保2019年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都能达到“20条底线”要求。三是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消除大班额工作任务和时间表、路线图,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

  (三)进一步加强软件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一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激励机制,落实农村教师职称晋升优惠政策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够用、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乡村教师队伍。二是提升乡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与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提高乡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三是切实提高图书、计算机、教学仪器、心理咨询室等利用率,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