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治标不松劲,不断以治标促进治本,既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从逻辑上看,“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在这里被视为“守住为政之本”的必要条件,当是治本之策的重要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治标不松劲,不断以治标促进治本,既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从逻辑上看,“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在这里被视为“守住为政之本”的必要条件,当是治本之策的重要内涵。

  这句话针对的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来说的,但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亦是意义重大,它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教育固然不能为社会上各种复杂的贪腐现象负责,但毫无疑问,党员领导干部必备的“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是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而成。而学校教育,正是这个积累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这正是我们把立德树人视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原因。

  这些年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成为一些人谈论某些大学生的常用语。这个说法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担忧,那就是如果教育的人文主义内涵被功利主义的追求压倒,如果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被简单化、符号化为高分数和高学历,那么人的德行和公益之心的涵养,就只能沦为口号化、标语化的敷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会越来越多,为人们的普遍权利和利益而奋斗的人,就会越来越少。电视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中的袁卫华,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中的典型。这位出身名牌大学的中纪委处级干部,上学时就有了“尽快地进入处级这个岗位”,然后还要“生活更好”的“小目标”,一旦条件和时机成熟,他便利用职权通过泄露问题举报线索,向官员交换工程,为父亲承揽了总金额超过10亿元的工程项目。由于袁家不是独生子女家庭,他还要求父亲订立遗嘱,写明“将家庭财产全部给大儿子袁卫华”。这个案例从反面警醒我们,提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决不是无的放矢,其中体现出的强烈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培养什么样的人,关键在老师,关键在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上,但更取决于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秉持的价值观。如果一个老师总是把个人狭隘的利益观灌输给学生,总是从个人偏执的好恶出发知人论世,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只有那些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把握住自己的好老师,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远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深陷其中的道德泥潭,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远不是培养人的谋生之技。“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写下《新民说》,希望引领中国人从帝国时代皇帝的臣民,转向现代国家的国民。今天,教育仍然担负着培养“新民”的重任,只不过我们今天期待的“新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义下的,有善良道德意愿的,有健康道德情感的,有正确道德判断力和责任感的,有自觉的道德践行能力的“新民”。“守住为政之本”的官员,只能从这样的“新民”中涌现。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