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坚定的改革步伐,中国教育走过了辉煌的2016。一年来,教育改革坚持问题导向,落实中央决策,回应百姓关切,秉持“三个不做”的原则:超越发展阶段的事不做,不符中国国情的事不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不做,坚守自信、紧握定力,稳步推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伴随着坚定的改革步伐,中国教育走过了辉煌的2016。一年来,教育改革坚持问题导向,落实中央决策,回应百姓关切,秉持“三个不做”的原则:超越发展阶段的事不做,不符中国国情的事不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不做,坚守自信、紧握定力,稳步推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强化阵地意识,教育意识形态的属性更加明确。教育是经济社会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经济社会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忽略或者漠视教育的这种本质特征,在任何社会都是行不通的。陈宝生部长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就是政治,是政治的独特表现形式”,“教育系统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敌对势力对我们的渗透首先选定的是我们教育系统,是校园”。重视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既要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教授点赞,也不该放纵校园暴力欺凌,更不能忽视民办教育的阵地建设。在政治的高度上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将从根本上促进我们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落实功能意识,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更加彰显。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教育的基本功能。立什么德?怎么立德?是一个有着具体内涵和要求的现实命题。这个德,不泛泛,不空洞,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立德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力度,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预防与处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教育人“亮剑”让立德树人落地做实。改革教师职称评聘,鼓励教师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推广既传承经典又富有时代气息的“部编三科教材”,尝试在香港、澳门逐步推行“国编教材”,中国教育立德树人之路愈走愈宽广。

  ———突出标准意识,教育开放发展的路径更加科学。

  陈宝生部长提出,中国教育要逐步走向世界教育中心。走向世界教育中心,就是在全球范围要有话语权、有影响力、有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权。首先要办好自己的事情,树立起中国教育标准。统筹城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以“多校划片”为标准科学推动群众十分关切的择校问题的解决,出台“塑胶跑道”标准,教育的标准建设从大到小,一刻也没耽误。让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离不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离不开教育的对外开放。开放的底气来源于文化的自信、来源于“发挥作用”这个新时期留学工作新方针的指引。如果食洋不化、邯郸学步,不能服务大局,不能发挥促进我们事业发展的作用,这种对外开放可以没有。服务“一带一路”这个大局,就是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顶层设计,就是中国教育逐步走向世界教育中心的路线图。

  ———树立常识意识,教育服务民生的举措更加务实。

  陈宝生部长要求,教育要回归常识。什么是常识?教育要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作出贡献,这就是常识。我们搞建设、促发展,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让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是过上好日子的首要标志。在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最后的归宿和落脚点。教育是德政也是实绩,在党政干部中倡导把办好教育视为执政的最大政绩。2016年,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教育人一刻不敢懈怠。维护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从关爱留守儿童做起。让学生吃得安全又放心,营养改善计划进入了全面覆盖的新阶段。免除204.3万名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教育脱贫攻坚行动计划驶入快车道。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在“立德树人”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稳。

  (作者李奇勇系国家督学、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