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进程中,必须牢牢坚守人才培养的基本底线不动摇。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305045_zhangp_1481783180691_bjpg/></p><p ><span style=CFP供图

  在我国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进程中,必须牢牢坚守人才培养的基本底线不动摇。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此外,教育部部长陈宝生2016年10月15日在湖北省召开的部分高校座谈会上也强调,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要进一步转变理念,要做到四个“回归”,分别是: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其中“回归本分”强调,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教书育人。

  在我国积极构建世界治理体系过程中,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背景下,通过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路径实现高水平办学目标已在当今国内外高等教育界达成共识。我国高等教育同样需要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国际化办学的水平和内涵而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并提升对建成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贡献度。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与内涵,与世界一流大学尚有差距,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上,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求培养人才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还要求具有全球竞争力与世界担当。世界一流大学也正是通过培养了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与世界担当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声誉与竞争力。准确把握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共性特征是提升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参考。

  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

  世界一流大学特别强调培养人才的家国情怀,既知悉国情、热爱祖国,还愿意为祖国繁荣发展做出贡献,美国著名西点军校校训就是“责任”“荣誉”“国家”。我国高等教育要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奉献的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使命,就是要深刻理解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家国情怀就是人们对家乡和祖国有深深的依恋,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真诚的热爱,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有强烈的国家复兴责任意识。对祖国的热爱首先是要热爱本民族的文化,并建立起充分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是家国情怀的重要因素,是指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精神、价值取向、现实状况等表示高度认同、充满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的情感。有复兴国家的责任意识是家国情怀的最高要求,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繁荣昌盛也从来离不开一大批拥有强烈复兴国家责任意识的仁人志士。

  在全球化深化发展背景下,家国情怀不断受到全球主义者的冲击,全球主义又叫世界主义,是在近年来全球化不断深化发展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思潮。世界主义认为全人类都属于同一精神共同体,是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相对立的思想。家国情怀倡导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基本原则,而世界主义却有意淡化国家与民族界限,淡化国别间的利益划分。无论经济全球化发展水平达到何种程度,都必须要坚持基本的家国情怀,坚持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基本原则不动摇。

  在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作为基本出发点和基本原则。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使命;将家国情怀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制度化、常态化机制,将家国情怀培养成效作为评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丰富家国情怀人才培养体系内涵,包括加强国情教育以增强对祖国与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萃取中华文明优秀文化产品,丰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而达到增强文化自信目的,进一步强调大学生的当代责任担当意识等;家国情怀的培养体系还要做到与时俱进,要时刻关注时代发展对家国情怀内涵的新发展与新需求,要时刻关注不同时代受教育者的特征等。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国际视野也就是全球眼光或者国际视角。人才的国际视野,可以表述为:有国际眼光或国际视角,能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观察与把握世界各行各业发展规律与趋势,并为自身与国家事业服务。在拥有国际眼光与视角基础上,还要能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规律与未来发展趋势,对此做出准确的判断,并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战略调整与布局。拥有国际视野的根本目标还在于整合全球先进理念与先进生产要素而服务于自身与国家事业的发展。具备国际视野是手段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具备国际的眼光与视角,把握世界发展规律与趋势,以有效整合先进理念与先进生产要素于具体的工作实践,并最终提高自身与国家的全球竞争力。

  世界一流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作为基本要求,哈佛大学在新近推出的“哈佛运动”(THE HARVARD CAMPAIGN)中提出“推进全球性哈佛建设”战略行动,“提供旅行基金以确保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实地科研和实验研究”,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全球化加速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也要以培养各行各业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作为基本要求。将国际视野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建设具有国际显示度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创新与加强国际理解教育,采取国际通行的学业成绩评价方法与标准,引进国际领先的授课方式方法,搭建广泛的、深度的、高水平的国际性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体系等。

  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全球化深化发展背景下,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竞争、整合资源、获得生存与发展空间已成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与特征。2014年底,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新加坡人力资本领导能力研究院(HCLI)和人力资源公司德科集团(Adecco)联合发布了《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2014》,评估了全球93个国家的人才竞争力,中国位居第41位。榜单显示中国较明显地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负责任大国的地位不相符合,提高人才全球竞争力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批示中特别强调:“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世界一流大学诸如哈佛、普林斯顿等也将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作为学校与国家获得全球竞争力的基本抓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应具备如下基本特征:能与世界同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在通晓国际规则的同时能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能在各行各业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导地位;具备全球性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更新能力等。

  能否平等地与世界同行对话与交流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拥有全球竞争力的基本前提,也是获得所属行业世界发展前沿理念与信息的最佳途径。与世界同行平等对话与交流的能力由如下两个基本能力要素构成:一是跨文化(包括跨语言)与文明沟通交流能力;二是坚持人格平等与国家利益至上基本原则的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人格平等与国家利益至上是基本原则与底线。在全球化竞争中,具备主动参与国际标准与规则制定的能力也是判断是否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德国制造之所以在全球具备领导力,就是因为全球三分之二的国际机械制造标准来自“德国标准化学会标准”——DIN(Deutsche Institutfuer Normung)。在具备制定国际规则能力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成长为所在行业的领导者,这也是人才全球竞争力的根本目标。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要将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作为核心目标。包括: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全球领先的师资队伍、软硬件设施等;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充分汲取中西方各自教育优势并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等。

  培养具有世界担当的人才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人类所面临问题与挑战越来越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特征,需全球人民并肩携手方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能够站在促进全人类发展与进步高度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人方能成为时代“弄潮儿”。世界一流大学享受世界一流的声誉,拥有世界一流的各类资源,同样也需要承担起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做贡献的世界性担当。“以天下事为己任”是当代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质,即以培养的人才、所做科研而服务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哈佛大学就提出在新形势下要大力实施“‘祖国—哈佛—祖国’:哈佛毕业生将知识与精神带到各国”战略。我国高水平大学同样需要培养人才的世界担当意识与能力而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打实声誉基础,获得全球竞争力。具体来说人才的世界担当包括如下两方面基本内容:有解决世界发展难题与人类疾苦的同情心;有为人类文明进程发展进步做出贡献的意识与能力等。

  对他人与世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疾苦有同情心是有责任担当的前提。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同情心的人才,愿意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努力与探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全球人类同驻一个地球,应是休戚相关的命运与利益共同体,需共迎挑战、共享发展成就;二是要有悲悯情怀,悲悯情怀就是指对外界,对他人,对生命有种怜悯的情怀,愿意以己之力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改变命运、获得发展。同时,还要将这种同情心转化为促进人类文明进程做出贡献的意识与能力,要勇于担负起解决促进人类文明进程关键性问题的责任。

  为此,我国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高校要积极开展对学生世界担当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积极关注人类发展过程中共同面临的重点与难点问题等。

  (作者:宋永华、伍宸,单位:浙江大学,宋永华系该校常务副校长)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