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有其特殊性。从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而言,初中生通常处于自我概念的构建期,此时,他们之所以会表现出浮躁、叛逆、迷茫和焦虑等各种消极情绪,其实是一种渴望,渴望我们教育者内心的接纳,他们更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引领。

  初中教育有其特殊性。从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而言,初中生通常处于自我概念的构建期,此时,他们之所以会表现出浮躁、叛逆、迷茫和焦虑等各种消极情绪,其实是一种渴望,渴望我们教育者内心的接纳,他们更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引领。

  让学生“立”起来

  有两位教育人对初中教育很有心得。

  一位是辽宁的李锦韬,他当年带领的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是一所薄弱的初中校。

  李锦韬先生用“理想”和“使命”来引领学生的成长,并将这种“引领”落实到办学理念、学校文化、课堂改革、教育管理之中,更加重要的是,他自己践行“理想”和“使命”,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一以贯之,使沈阳第一三四中学成为有灵魂的学校。

  第二位是上海的刘京海。他认为,初中教育的关键在于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按照自我概念来要求自己的。当一个人确认自己是一个好人,他就会按照“好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刘京海依此而创建的成功教育理论实践体系,其核心就在于此。

  后来也有很多初中教育比较成功的例子,但大多只是聚焦于课堂教学改革。很多人认为,初中教育的希望在于课改,这是有局限性的。

  初中教育的关键,不在课改,而在育人,如何引领初中生自己“立”起来,把他们的心“祛邪扶正”,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这才是初中教育的法门。

  教是为了不教

  初中阶段是实施理想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使命和担当的关键期。人要有目标,不然容易懒散,初中生更是如此,初中生最大的心灵陷阱就是“懒散”。高水平的老师应当协助学生从“懒散”中走出来。

  许多人认为,德育太空洞,谈理念、使命、担当,学生不接受。其实,这些都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靠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影响。

  敢把自己放在一个优秀的空间里,打磨自己,修炼自己,成为一个有光的人。将自己放在远处,引领学生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进而转换为学生的自我期待、自定目标、自我评价,最终实现自我教育,他们就自己“立”起来了。

  这里涉及初中教育者的定位和作用问题,不是“教育”,而是“不教”,只是起到“引领”“唤醒”“协助”的作用,而其前提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

  从管教到欣赏

  初中教育不可丢了美育。在所有的教育形式当中,以美育人,是初中教育迫切需要加强的。引领孩子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用审美的精神来照耀人心。

  美,不是终点,但美是一扇门,当我们发现了美之后,会心生喜悦,这种喜悦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宁静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是清晰的,他自己知道怎么走、向哪里走。

  初中生的特点是心思活,静不下来。因此,以美为门,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生活的美,都是可以引领其进入一种沉静的心境,人能守静了,能驾驭自己了,能沉下去了,就会变得从容、美好。

  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这里讲的习惯,主要是指人格化习惯,这与小学常规行为习惯不同。把一个习惯融化到学生的血液和身体里,他将带着这个习惯走向高中、大学甚至一生。

  一所好的学校,一定可以赋予孩子一个受益终身的好习惯。总之,初中教育应当把关注点从管教、控制转到“欣赏孩子的成长”上来。

  (作者林格,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内涵改革研究中心主任)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