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讨论了脱贫攻坚、教育脱贫、生态环境保护三个规划。会议通过的教育脱贫攻坚五年规划,确定推进教育脱贫的政策措施,明确要帮助群众依靠知识技能摆脱贫困。

  11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讨论了脱贫攻坚、教育脱贫、生态环境保护三个规划。会议通过的教育脱贫攻坚五年规划,确定推进教育脱贫的政策措施,明确要帮助群众依靠知识技能摆脱贫困。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和追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央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克难的冲刺期,咬定目标、苦干实干,要坚决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

  教育是脱贫发展的“重头戏”,民族的希望在教育。中央就扶贫“怎么扶”提出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就是其中之一。教育脱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脱贫具有基础性地位和先导性功能。抓教育所产生的倍增效益远远大于扶贫本身的投入。教育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也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重要的途径。

  贫困乡镇和中西部老少边穷岛地区是教育脱贫的“硬骨头”。一部分贫困人口长期无法脱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扶贫首先是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同时,让他们有向上的希望,在结束义务教育之后,能接受职业教育,获得一技之长;还能进入高中,考上大学。让孩子们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脱贫的“先手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教师强则教育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核心作用。学生是具有内在潜能、有待挖掘的智慧群体,只有老师能力过硬,学生才会受益无穷。只有牵住了教师这个关系教育质量的“牛鼻子”,教育脱贫才能真正事半功倍。2015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到广东湛江特呈岛调研乡村教师情况。一位年轻女教师说,她们是三人挤在一间楼梯改造的宿舍里,进出连腰都不敢挺直。不少老师称自己是“两师两员”,上课是教师,开饭是厨师,课外是心理辅导员,晚上是寝室管理员,工作压力大,收入水平低。“乡村弱、教师缺”,这样的情况在贫困地区并不鲜见。教师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知识观念有待更新等问题是乡村教师队伍的突出短板;城乡差距大,有的学校硬件跟上了,但教学手段仍然单一,计算机等设备对老师而言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

  打好“教师培养培训”这场提升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水平能力的“主动仗”。一方面,强化政府在加强乡村教师培养、提高乡村教师能力素质中的职责,把“教育脱贫攻坚五年规划”提出的“特岗计划优先满足贫困县需要,国培计划优先支持贫困县乡村教师校长培训”落到实处。全面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为乡村学校培养补充、稳定留住更多的好老师。今年7月,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强调,动员东部地区社会组织、各界人士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一些社会组织已经行动起来。就笔者了解,“上海市老教授协会”一批懂教育、会教育、热心教育的退休教授主动响应中央号召,到河南贫困人口最多的贫困大县固始,开展支教帮扶。为此,上海老教授协会专门成立“百人讲师团”,20多所上海知名高校各学科门类的老教授踊跃参与,同时协会积极联合上海市相关教师队伍资源,决心5年对固始老区632所各级各类学校的1.3万名中小学教师轮训。可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力量也是打好教育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方面。

  (作者马德秀系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