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产物,社会的需要也推动了大学的变革。19世纪以前,大学主要致力于纯学术研究,在浓郁的人文主义与理性色彩中成为自我封闭的“象牙塔”。然而,现代社会呼唤科学知识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客观上要求大学充分发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功能。

  大学是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产物,社会的需要也推动了大学的变革。19世纪以前,大学主要致力于纯学术研究,在浓郁的人文主义与理性色彩中成为自我封闭的“象牙塔”。然而,现代社会呼唤科学知识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客观上要求大学充分发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功能。

  自从意识到“当今国际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之后,世界各国都将发展高等教育作为竞争制胜的关键一环,我国也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实情是,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处在追赶西方的进程中,尤其是在知识经济释放出显著的社会效应时代,这刺激我国高等教育亟需实现跨越式发展。

  据此,随着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出台,各高校也雄心勃勃地制定面向自身的阶段性发展战略。所谓“战略规划”,其实是一种朝向未来而采取的积极应对方式,它旨在明确一定阶段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使我们进入一种“志存高远”而不断前进的状态之中。然而,在高校追求自身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应在学生、学者与学科方面“脚踏实地”。

  其一,立足学生的培养质量。正是由于新世纪呈现为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这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施展创新人才培养。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应当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建立创新培养机制,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的宽松环境和育人空间。现代社会所呈现的多元价值取向,使得大学生越来越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他们以各种个性化的方式获得自己的存在感,这些都为教育引导提供契机。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教育机构,除了传授科学知识和提升人文素养之外,还应塑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气质,而不是沦为只会做事的工具,更不是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实际上,在高校的三大社会功能中,占首位的乃是人才培养。高校培养出的一流学生走入社会,他们以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获得社会的良好口碑,无疑成为高校宝贵的、无形的流动品牌。所以,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大学在发展规划中的学生培养不能忘却。

  其二,发挥学者的辐射效应。大楼、大树和大师,是大学所应具有的基本风貌,但不少大学却往往热衷于盖大楼和种大树,以此彰显学校的宏大规模与育人环境。殊不知,各个领域中的大师级专家学者才是真正的宝贵资源。

  世界知名大学的成功无不向我们展示,在教育工作与科学研究中拥有一流的专家学者,是推动大学走向高水平的关键力量。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表现之一就是教学型师资还占有一定比重,科研型师资或学者型师资力量不够雄厚。以此看来,我国的大学数量虽为数不少,各个大学的专业设置也逐渐齐全,但在相关领域缺乏国内外响当当的专家学者。

  因此,在大学成为现代社会的知识库、人才库和思想库的情况下,高校教师应该走向学者化,而不仅仅是教学的主要力量。

  其三,加强优势的学科特色。在现代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不少大学都追求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学府,试图在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同时,提升学校在某一领域的权威性。

  不得不承认的是,学科特色的形成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具有深厚的学科历史底蕴,并非一朝一夕通过投入资金和集中人力所能达到。那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学科,无不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塑造而成。所以,保持并发挥每个大学自身传统与文化的同时,面向现代科技前沿提升自身的学科特色,乃是大学建设一流学科的必由之路。

  (作者卢德友系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