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曾举办过一次教育咨询活动,很多家长询问:孩子为什么到了四五年级就不愿意跟我沟通了呢?我就问了对方一句:孩子跟你说话,你是不是都听完了?其实,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困难,可能是因为家长不能聆听,往往孩子一说话,就以“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来打断。在一些学校,类似的情况同样存在,老师不能聆听学生的心声,常常限制孩子的行为,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孩子缺乏发展的空间。

  过去,我们曾举办过一次教育咨询活动,很多家长询问:孩子为什么到了四五年级就不愿意跟我沟通了呢?我就问了对方一句:孩子跟你说话,你是不是都听完了?其实,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困难,可能是因为家长不能聆听,往往孩子一说话,就以“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来打断。在一些学校,类似的情况同样存在,老师不能聆听学生的心声,常常限制孩子的行为,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孩子缺乏发展的空间。

  我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是,何为爱?很多家长、老师说自己是爱孩子的,然后做一些自认为对孩子“好”的决定,如布置很多作业是为了你好;送孩子去读各种培训班,是为了你好。结果呢?这可能并不是孩子需要的。所以,我们要真正爱孩子,首先要听听孩子的心声,顺势而教育。

  儿童的成长有规律,教育也有规律,顺势就是顺教育的规律和儿童成长的规律。在这点上,中外是一样的,可以相互借鉴,当然,也不能遗忘我们的传统,不能缺少了中国元素。此外,还要顺时代的势,时代在发展、在变化。

  成立70多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3个报告,依据此,教育迎来了3个时代。

  1972年发表“富尔报告”,即《学为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充满了科学主义和经济主义的精神。该报告认为: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入了学习化社会。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而“教育是随着经济的进展而进展的,从而也是随着生产技术的演进而演进的”。因而科学技术革命使得知识与训练,也就是教育有了全新的意义。报告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并特别强调“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两个基本观念。这两个观念影响了世界教育的发展。

  1996年发表“德洛尔报告”,即《教育,内在的财富》,是在世界经济经过七八十年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逐步走向衰退的时候,也是在世纪之交的时候。人们期望21世纪经济能有更好的发展,社会矛盾能有所缓解,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报告充满了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并对教育充满了希望。同时,报告在教育上提出“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2015年发表“反思教育报告”,即《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面对世界新的挑战,提出教育应负的责任和教育的变革,提出要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总的精神就如报告导言中说的: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要将通常受到歧视的那些人包容进来,包括妇女和女童、土著人、残疾人、移民、老年人以及受冲突影响国家的民众。

  这将要求采用开发和灵活的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法。由此,报告提出,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如果说第一个报告是科学主观主义,第二个报告是经济主义,第三个报告则是人文主义,特别强调把培养人作为根本目的,这对我们教育发展有很大启发。所以,顺势教育一方面要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要顺时代变化的潮流。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两岁的孩子都在玩手机、玩平板电脑。我们的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今天幼儿园的孩子十多年以后才能走向社会,大学生也得几年以后才走向社会,几年以后的变化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能预料吗?所以,我们必须从此刻起顺应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正在改变教育的形态和环境,因此,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手段及模式也应随之改变,让互联网与教育更加密切地结合。不过,有一样是不变的,我们培养“人”的方向是不变的,我们要培养有中国情怀、有伟大理想、有高尚情操、有对社会责任感的人,这是不变的。

  虽然学校要随互联网的发展而变化,但是学校不会消亡,它是孩子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同时,老师也是不会消失的,即使未来机器可以越来越人性化,但是人不是机器可以培养出来的,人必须要人来培养。课堂上,尽管可以利用互联网,但是老师的知识和人格魅力是不可替代的。而且,人际交往是培养孩子情感的重要手段,在这方面,机器无法取代老师的作用。

  (作者顾明远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文章根据其在“顺势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发言整理。)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