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欧洲大学协会共同承办的“首届中欧教育政策智库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主题之一为一流大学建设与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外学者就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亟须的政策支持等进行研讨。

  近日,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欧洲大学协会共同承办的“首届中欧教育政策智库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主题之一为一流大学建设与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外学者就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亟须的政策支持等进行研讨。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两个文件,标志着中国教育开放进入内涵发展、提升水平的新阶段,我们将坚持借鉴与弘扬并举,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努力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日前,在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欧洲大学协会共同承办的“首届中欧教育政策智库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如是说道。

  众所周知,国际化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调整、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宽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以中欧学历学位互认、中外合作办学与涉外办学、双向留学为例,郝平指出,通过中欧高等教育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了双方教育质量,推动了世界教育改革,深化了人文交流,促进了人类和平发展。

  “大学的未来发展亟须国际化战略,这已经不是一个工具或者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它已经成为大学的一个功能或者使命。”在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看来,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研究型大学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其表现不仅仅是国际高校间学生和教师的互相流动和交流,还包括实质性的科研合作,比如共建国际合作的实验室,共同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等等。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并不是按照某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模式或者按照某一所高校的模式办大学,所谓国际化不是一国化,不是一校化,而是各国高等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优势互补。”宁波诺丁汉大学党委书记华长慧表达自己的观点。

  “接下来的中欧高等教育合作将在以下方面开展:引进一流大学特色学科和高水平师资,合作开展课程开发和科技创新,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完善内部的治理结构,共同促进中国高校双一流的建设;共同促进中欧学历、学位的互认;共同促进中欧跨境教育质量提升等等。”教育部国际司司长许涛认为,作为中国学生最主要的留学地之一,欧洲与中国高等教育有诸多合作空间。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有待提升

  2016年初,教育部公布2015年外国来华留学生基本情况。统计显示,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华学习。

  “这个数字只占到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0.5%~0.6%,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国际生占本国高等教育规模比例比我们要高得多,比如英国是两位数。这提醒我们,中国的教育政策应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谈起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列举了一些数字。

  在与会专家看来,吸引国际生源来华留学,除去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吸引学生的优厚政策外,更为重要的是优质的国际教师资源。

  2015年底,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首次公开发布《2015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教师国际化方面,平均每所中国高校的外籍专任教师人数为17人,最多者为234人。报告认为,从各项指标的均值来看,我国高校的整体国际化水平仍然有待提高,未来应着重在课程与教学国际化方面进一步提升。

  来自西班牙的马努埃尔·佩雷斯-加尔西亚研究员表示,一个国家高校的国际师资比例以及留学生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教育国际竞争力。他对中国多所知名高校调研后发现,国际师资不足是掣肘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主要因素,比如北京大学的国际师资只占到全校教师数量的0.5%,清华是1.6%,浙大仅为0.28%。此外,中国的国际教师的薪酬水平也不高,要吸引到更多优秀人才来华任教,薪酬等相关制度亟待改革。

  教育国际化发展亟须政策支持

  “中国是一个很适合做科研的地方,我愿意长久地待在中国,但相关的政策必须要改,才能吸引更多优秀老师来中国安家。”来自北京大学的外藉教授何锐思以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在中国高校任教的困惑。

  何锐思说,他在中国任教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语言问题,“比如作为外国人,我不能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因为申请基金必须写中文,可是这不是我的强项,为什么没有英语通道呢。此外,我已经拿到终身教职,但是还必须每年回国办一次签证。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果能出台一些更加开放的政策,我想会有更多人愿意来中国任教。”

  王辉耀认为,在吸引留学生方面,一方面要向来华留学生开展多样性的跨文化领域的融合工作,调整来华留学生与国内学生住宿、交流分离的政策。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来华留学生的“人才红利”,给予优秀在华留学生“实习签证”和“工作签证”。此外,不仅要鼓励吸引留学生和引进国际师资,还要鼓励国内高校走出去,“我想不仅是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中国的大学也要走出去在海外建立分校,我们应该鼓励更多这种类型的合作。”王辉耀说。

  江波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拓展并转型,不仅是简单地增加进出留学生的数量,开展国际活动,更重要的要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引入新的视野、内容、方法,引发高校改革的连锁反应。此外,要鼓励学科交叉,建立国际化的课程体系,营造多元校园文化生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和生活,在碰撞和融合中培养学生更强的国际社会适应性。”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