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师范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改革,同时地方师范院校也面临着发展转型定位、教师发展、学生生源与就业和社会认可等许多困惑和挑战。

  传统的师范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改革,同时地方师范院校也面临着发展转型定位、教师发展、学生生源与就业和社会认可等许多困惑和挑战。

  发展转型定位的困惑和挑战

  教师职业社会化、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制度的实施,削弱了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优势。1999年国家提出“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已不再是师范院校独自的领地。2011年,国家推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工作。从2015年起,我国开始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不再区分师范和非师范概念,使教师市场更趋开放。这些师范教育政策的变化对师范院校的影响与冲击主要表现在发展转型定位之困。

  地方师范院校为了拓展空间、谋求转型,很多院校开始转向应用性、综合性和多科性,并在教师教育专业之外大量开设非师范类的专业和学科。据不完全统计,各地方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占学校全部专业的比例已经达到70%左右,而开设的大部分非师范类专业是在师范类专业的基础上拓展的,如以物理学专业为基础设置的应用物理学专业、以化学专业为基础设置的应用化学专业、以生物科学为基础设置的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等,这些专业没有行业和产业的背景优势,对原基础专业依附性很强,相应办学经验不足,导致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体系和校企合作等方面,有类师范化倾向,缺少开放合作和共享共赢的办学格局。

  近年来,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在强调并鼓励师范院校转型到应用型。而在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中,其发展定位面临着两难选择:是继续坚持原有教师教育特色,渐进式推进综合性进程,还是以实质性融合为契机,全力加速“去师范化”进程?如果“综合化”和“师范性”平衡不够,就有可能会陷入同质化、无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的办学倾向和发展误区。

  教师发展的困惑和挑战

  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动力转换、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任务紧迫,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大批创新性、复合型人才,而地方师范院校在这方面不具备优势,教学和科研水平提升面临教师发展之困。由于许多地方师范院校不是硕士单位,缺乏科研平台,引进大师和优秀博士等年轻教师面临困难,尤其是引进非师范专业的优秀教师更是难上加难,更不用提引进优秀教师团队。现有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应对新变化、新要求,二次创业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处理不到位,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不善于利用网络线上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和“ ”推动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教师倾心教学和科研的氛围不浓等。

  对于教师教育类专业的教师,许多对基础教育的引领不够,理论研究不接“地气”。对基础教育的现状、改革、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开发与建设,缺乏基本了解及深入研究。同时,教学内容普遍存在内容陈旧、教学手段与方式单一;过于强调理论,实践指导能力缺乏;深入基础教育教学教研一线机会少等。对于非教师教育类专业的教师,“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少,缺乏行业企业工作历练,担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手段和措施明显不足。同时,开展产学研用结合的紧密度不够;在教学评价体系、实习实训指导、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等方面探索不够等。加大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训,是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当务之急。

  同时,地方师范院校在长期的师范教育办学中,汇聚了相对数量的基础学科师资,随着时代发展,师范教育的专业和学生数量减少,而非师范教育的专业和学生数量不断增大,这就面临教师的转型适应问题。许多教师擅长的是构建学科体系下的知识象牙塔,长期远离社会生产实践应用。在面对新设置的应用性学科专业,这些教师明显难以胜任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性科学研究。

  学生生源与就业的困惑和挑战

  在教师教育逐步开放化的大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少,从而形成了与综合性院校的激烈竞争。而综合性本科院校借助自身的学科优势、师资优势、办学层次和社会声誉等明显优势,吸引了不少优质生源,其中就包括优质师范生生源。同时,地方基础教育对教师的需求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偏向于高水平综合大学的本科毕业生,甚至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而地方师范学校大多不是硕士授予单位,这些无疑加剧了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生源与就业之困。同时,目前社会职业受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基础教育的教师岗位往往易受到女性的青睐。所以,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女性比例过高,而就业大多在条件艰苦的乡村学校,这加剧了教师职业认同的困惑。另外,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培养目标呈现多元化,许多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单一,知识单一;能力不强,整体培养质量下降,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缺乏教师职业规划和择业引导,这些都加剧了师范生的生源质量下降和就业率不高的循环局面。

  社会认可的困惑和挑战

  师范本科院校按照学校属性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综合性强的部属师范大学和“211”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第二类是办学水平较高、学科布局较合理的各省属的重点师范大学;第三类是具有教师教育的新建地方师范学院,通常地方师范院校属于第三类。从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规划来看,综合性的办学趋势是共同的追求,事实上许多地方师范院校已经综合化了,地方师范院校要保持其办学特色,至少不能把教师教育办学特色丢弃,综合化改变了原本单一的教师教育,增加了许多管理学、工学等学科专业,但是社会对师范院校的分类排名还是简单地归类为区域师范类。导致大量的非师范毕业生考研和就业面临社会认可之困。为此,有些地方师范转型改名,有的校名去掉“师范”二字,如黄淮学院、许昌学院;有的改为大学,如聊城大学、临沂大学等。

  因此,在国家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情况下,地方师范院校要科学定位,明晰发展思路,确立发展战略和实施策略路径,坚持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转型发展,不断扩大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融合,主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不断加强应用学科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办出特色,形成优势,不断探索,加快实现地方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