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教师节前夕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强调,“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这一重要指示应该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新的指引和遵循。教育改革不能忘记中国文化的根,尤其是历史积淀的宝贵经验,不仅不能被抛弃,而且必须加以大力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教师节前夕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强调,“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这一重要指示应该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新的指引和遵循。教育改革不能忘记中国文化的根,尤其是历史积淀的宝贵经验,不仅不能被抛弃,而且必须加以大力弘扬。

  教育改革不能妄自菲薄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说过:“如果一个民族具有优秀文化传统,而人们对之无所认识,也就无从萌生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深厚文脉,自可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为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好的经验。

  坚持“耕读传家”。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崇智尚学蔚然成风,这和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耕者,农耕也,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古代的圣贤,多半与农业密不可分。读者,学习也。中国既是农业大国,又是文化大国。这与古代圣贤重视教化密不可分。传者,传承也。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延绵不绝,这就是传承。家者,家庭也,家族也。家是中国人心灵的归宿,也是事功的起点。在古代,一个家族的祠堂往往兼做私塾,由德高望重的乡绅承担学校的教育任务。“耕读传家”的传统维系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稳定,教育通过宗祠一代代加以传承,使重视教育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重视道德养成。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以德治国文明布于四海”,特别重视通过道德教育唤起人的良知。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就是说应允许自己的无知,也应宽容别人的无知。没有知识可以被宽容,没有良知不可以被宽恕。即涉及良知判断,是非判断、善恶美丑判断,如果出了问题,那就是大问题。从“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到“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到“言必信,行必果”等,这些传统价值观已成为华夏子孙的文化遗传基因和行为准则。

  遵循教育规律。中国古代教育思想闪烁着民本主义的光茫,其特征:一是尊重人;二是重视教育规律。譬如,《论语》提出的“有教无类”,即要求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因材施教”,体现了根据学生个性禀赋差异化对待不同学生的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启发诱导,“举一反三”,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等,这些至今对教育都有启发。

  其次,要善于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探索中汲取养分和资源。

  坚持人民大众受教育的权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了面向人民大众的教育制度、教育体系和教育文化,使得中国没有因为巨大的经济发展地区差异而形成显著的基础教育发展地区差距。如今,中国已建立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成功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战略追赶,教育发展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成功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重视素质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赋予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八一学校对素质教育又做了很好的诠释,即“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强调教育质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也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做法,譬如,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办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测试中,上海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方面的两轮测试中蝉联榜首。前不久世界银行在上海召开“全球基础教育发展论坛”,来自世界银行和30多个国家共计130多名教育官员来上海“取经”,从课程改革、学生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分享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经验。英国教育部日前宣布,英国政府将在未来4年内投资4100万英镑,在近8000所小学的数学课课堂上采用“上海模式”,接近占到英格兰地区小学总数的近一半。为适应使用新的教科书,英国每所小学安排两名教师受训,通过专业书籍的学习和实践,来体会“中国式数学教学办法”。又如,我国尤其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国教师的学历水平大幅提高,尤其在发达地区,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占老师比率逐年增长,研究生、博士生在教师队伍中占比越来越大。今年8月,美国教育部长专程到上海学习基础教育领域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对上海基础教育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表达了希望继续加强与上海在基础教育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意向。

  重视教学研究。我国基础教育一向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前不久,教育部课程研究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教研创新论坛”,围绕教研助推中国教学质量的提升,探索“讲好中国教研故事”的路径,引起了各国教育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美国教师与教育学院协会组团到上海和我国教研员同行一起分享中国教研的经验,并表示要把有关经验带回美国,促进美国教育质量的提升。

  不妄自尊大,不故步自封

  在看到我们的优势和特色的同时,也应坚持“不足的要补齐”,破除落后思想观念、僵化体制机制的束缚,深化教育的综合改革。

  首先,鼓励学校“百花齐放”。长期以来,我国一些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千校一面、众口一词”的同质化现象,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要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旧观念,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行为习惯、健康个性的培养和创造潜能的开发,让课程丰富多样起来,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勇于革新,完善新的教育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也要为教师的创新教育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要回归教育本源。当前,应试教育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扭转,导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课业负担沉重,片面拼升学率,拼重点大学率,“考什么,教什么”把包涵内容广泛的教育窄化成智育,又将智育泛化成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创新性、批判精神被排斥在学校教育视野之外。究其根本原因,是评价机制没有根本改变,就是用分数、高考来衡量。这种导向有其不合理、不科学的一面。因此要通过对核心素养的聚焦,对课程改革的深化,对考试评价的改革,呼唤教育要回归本源,即“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重要的目的是要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老师,自己要有丰厚的知识,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时代发展的特点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课程选择需要,满足学生分层分类的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重塑体制机制优势。近年来,政府包揽办学的局面虽有一定改观,但还没有根本打破,这导致了教育体制的僵化和退化。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化责任意识,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这涉及三个层次的改革。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要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落实简政放权,列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把该放的放掉,该管的管好。集中精力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管理制度,改革财政拨款方式,建立良好的“政校关系”。二是依法赋予学校充分办学自主权。政府应减少对学校微观事务的管理和干预,给基层学校松绑,凡是学校能够自主管理和决策的事项,尽可能交由学校负责,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干预,扩大学校在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选择、专业设置、教师管理、自主招生、校企合作、经费使用等方面的权力。三是深化学校内部改革,包括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学校内源动力。

  第四,努力维护教育公平。现实中,教育区域不公平、城乡不公平、校际不公平等,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推进教育公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但是保基本、补短板依然任重道远。要大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全国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验收的县、市、区的数量仅占总目标的28.59%,距离2020年全国达标率95%的目标还差66.41%,有3个省通过率为零。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存在大班额、师资队伍结构性缺编、财政经费投入不够等问题,亟须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与监测,加大扶持力度。要切实打好“教育扶贫”这场硬仗。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教育是民生之本,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教育公平,守住底线、补齐短板,努力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

  (作者胡卫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