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加油!”6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足球场上助威声此起彼伏,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会议的重要配套活动——中美大学生女子足球友谊赛在这里开球,中方代表队是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主、北京体育大学为辅共同组建的北京高校女足联队,美方则是美国杜克大学女子足球队。

 src=https://img.e-chinaedu.cn/uploadfile/1/2022/0717/8014eda534cc531jpg  />

<span style=  在中美大学生女足对抗赛中,北师大女足队员古雅沙突破美国大学生选手防守。孟永民 摄

  “加油!加油!”6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足球场上助威声此起彼伏,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会议的重要配套活动——中美大学生女子足球友谊赛在这里开球,中方代表队是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主、北京体育大学为辅共同组建的北京高校女足联队,美方则是美国杜克大学女子足球队。中国大学生体协常务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杨立国陪同教育部副部长郝平等人观看了比赛。经过90分钟的激烈角逐,最终北京高校女足联队以1:1战平杜克大学女足。

  6月7日下午,当杨立国再次站在北师大足球场看球时,心情已有所不同:因为上午,在国家博物馆举行了首届中美学校体育战略对话,两国学校体育工作者就学校体育发展的新机制、新交流、新发展进行了对话和磋商。眼前的北师大女足也很给力,以6比3的比分战胜了两天前曾经战平的对手。

  体育成了国际人文交流的“主角”

  站在国家博物馆中美学校体育战略对话现场,杨立国满面春风,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0年,在中美两国元首的倡议下,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应运而生。2015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期间,教育领域达成43项成果,其中,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与美方合作有6席,占成果总数的14%。今年教育领域成果达成52项,学校体育合作占10席,达到19%。

  “这既充分体现学校体育在推动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目前中美双方在学校体育方面合作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杨立国骄傲地说。

  近年来,教育部学生体协依托学生体育平台,积极参与人文交流工作。自2012年以来,在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框架下,与美方合作伙伴,每年定期举办一期研讨会,一场融体育竞赛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文艺周活动。“活动不仅参与群体广,既有分管体育的各级领导,又有教练员、大学生,而且参与规模大,每年近千人次的参与规模,让更多大学生体验到了人文交流机制下的体育魅力。”杨立国说。

  中美学校体育交流只是我国开展国际学校体育交流的缩影。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国际合作交流基本形成了大开放的格局。目前,中国和美、英、法、德、俄、中东欧等国在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签署了合作协议,这为中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的对外合作提供了保障,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和改革起到不断促进和深化的作用。

  国际交流为学校体育发展打开了一扇“窗”

  2010年,由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健康学院汪晓赞院长引进的美国spark课程,在中国的中小学引发一场震动:该课程以全新的理念,新颖有趣的方法和手段开展各种活动,既关注了运动机能的发展,又强调健康体能的提升。

  重庆珊瑚浦辉小学校长刘君第一次参加spark课程的培训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他忘我地一次次投入培训活动中,虽大汗淋漓,但兴奋不已。“很有趣,非常吸引人,总是有意想不到的东西领着你往前走。”刘君用简短几个词表达了自己参加培训的感受,“连我们大人都能乐此不疲,孩子们一定会喜欢。”刘君回到学校不久,重庆珊瑚浦辉小学就用spark课程的理念上起了体育课,校园里到处都是孩子们的欢笑声和运动的身影,欢乐写在孩子们的脸上。

  在汪晓赞看来,spark课程为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打开了一扇“窗”,“现在我们不仅引进了美国的课程还有欧洲等域外课程,为的就是让更多好玩有趣、充满活力的体育课内容为孩子们服务。”她说。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引进来”已成为一种常态,既有官方又有民间,可谓百花齐放。然而,目前的“走出去”仍局限在体育竞赛上,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打破“坚冰”。

  江苏省无锡市通江实验小学体育教师陈大宁,2015年9月随240名中国基层的体育教师一起来到法国波尔多、图卢兹、马赛(艾克斯)、蒙彼利埃4地展开为期3个月的“留学生活”。这次“留学”经历让身在乡镇学校的陈大宁开了“天眼”——不仅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让他认识到,法国足球的成功不是一天造就的。他感慨:“在趣味中学会足球是法国人的教学理念,终极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在踢球中各种能力得到发展。”他改变了自己追求成绩的想法,回国后一心只想让孩子们在快乐中“玩”足球,而不是功利地追求名次。“像陈大宁一样,240名体育教师经过3个月的法国留学生活,基本都颠覆了过去的观念,开始更加注重体育是为了孩子更好成长的教育理念。”带队的董老师说。

  中国大体协副主席申震说,像留法、留英等项目及众多赛事如今已成为大学生体育的一种常态。2006年至2015年10年间,我国共派出500多个代表团,近8000人次的大学生和中学生运动员及官员出国(境)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单项锦标赛、国际会议及两岸交流活动。“这只是‘走出去’的初略统计数据,‘引进来’的项目就更多了,由于各学校都有邀请资格,到底有多少‘引进’项目根本无法统计。”

  体育的价值还需深度发掘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2014年南京青奥会闭幕式上致辞说:“亲爱的青年运动员们,这是属于你们的奥运盛会。你们在证明奥林匹克体育的意义超越了竞赛本身。其意义更在于分享,在于学习,在于和全世界人民建立友谊。”

  巴赫的致辞一语道破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而我国学校体育的交流也正在朝着巴赫所说的方向努力。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切实实施《留学中国计划》,丰富在华留学生的文化生活,优化留学环境,打造来华留学生活动的知名品牌,“留动中国”眼下正在全国高校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该活动吸引了近百所高校的上千名留学生参与其中。

  教育部国际司来华留学生工作处副处长毛冬敏表示,比赛旨在通过“留动中国”这一窗口活动,全面展示在华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进取精神,扩大来华留学工作的社会影响,增强留学生对中国社会的认同感和融入感,“实际上这是一次阳光运动的文化之旅”。

  在“留动中国”东南赛区扬州大学三对三篮球赛场上,来自美国的扬州大学三年级学生吴家驰,全场该队独得16分,为扬州大学赢得了与中国石油大学的三对三篮球赛的胜利。吴家驰也因此成为了许多扬州大学男女生心目中的偶像,走到哪里总有一群同学跟在身后。

  “我其实是来学习中文的,没想到在美国中学打下的基础成就了我的留学‘辉煌时’。”吴家驰对自己的受追捧感到意外,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在美国学校才有的校友认同感。

  在才艺表演中,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侨大学生许家豪将舞狮与中国的二十四节令结合,舞出了中华传统文化。许家豪说:“弘扬传统文化是我的使命,我要让更多人了解舞狮和中国的二十四节令。”

  留学生们通过体育运动诠释着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奥列格·马迪钦曾经在北京体育大学留学。这位来北京学习兵乓球的俄罗斯人对于体育交流带给人们的好处赞不绝口,他希望国际体育交流能像自己所学的乒乓球一样搭建起外交和友谊的桥梁。他认为中美两国积极推动学生体育运动的做法与国际大体联通过体育教育塑造未来领导人的使命和愿景不谋而合。

  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国际交流项目可以像体育一样,周而复始搭建如此多让成千上万青年人欢聚的平台。这是体育的魅力使然,更是体育的力量所在。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