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18项素养条目中,有9项都与某个特定内容领域密切相关,被称为领域素养,包括基础领域素养(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技素养、人文与社会素养、艺术素养、运动与健康素养)和新兴领域素养(信息素养、环境素养、财商素养);另9项超越特定领域的素养被称为通用素养,它们分别指向高阶认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与问题解决、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个人成长(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与社会性发展(沟通与合作、领导力、跨文化与国际理解、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

  目前,国外核心素养教育状况如何?有着什么样的关注趋势?对于我们又有何借鉴意义?6月3日,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在北京共同发布了《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对全球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经验进行探讨。

  “职业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既然学校应该负责帮助年轻人更好地为未来做准备,它们就需要采用21世纪素养教育模式去培养年轻人的企业家精神。”当提到研究报告的背景,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研究总监阿斯玛(Asmaa Alfadala)表示。

  受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在2015年对5个国际组织和24个国家或地区(以下简称经济体)的文献进行了调研和深入加工,并对全球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实施经验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21世纪核心素养从何而来

  通过从29个国际组织或经济体发布的权威教育文件中提取关键词,报告归纳形成了三大类共10项重要的动力因素。这10项动力因素分别为:时代与科技变革类动力因素,如全球化、知识时代、科技发展与信息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类动力因素,如经济增长、职业需求、人口结构变化、多元文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类动力因素,如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公平。

  同时,统计发现,全球化、知识时代、科技发展与信息时代、经济成长、职业需求、教育质量提升等对超过一半的国际组织或经济体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起到了推动作用,可以认为,这6项因素是全球范围内21世纪核心素养提出的共同推动力量。而人口结构变化、多元文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公平只被少数国际组织或经济体的文献关注。

  从不同收入水平经济体的比较看,无论收入水平高低,其教育都面临着科技发展与信息时代、经济成长、职业需求、质量提升的压力。比较而言,高收入经济体对“全球化”和“知识时代”可能带来的影响更为敏感,而中等及以下收入经济体对“教育公平”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更加迫切。

  什么是未来公民的核心素养

  为了便于进一步比较分析,报告将29个素养框架中的相关内容归纳为两大类18个素养条目,大体反映了全球范围内不同组织或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对未来公民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的基本判断和整体把握。

  在这18项素养条目中,有9项都与某个特定内容领域密切相关,被称为领域素养,包括基础领域素养(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技素养、人文与社会素养、艺术素养、运动与健康素养)和新兴领域素养(信息素养、环境素养、财商素养);另9项超越特定领域的素养被称为通用素养,它们分别指向高阶认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与问题解决、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个人成长(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与社会性发展(沟通与合作、领导力、跨文化与国际理解、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

  报告也对各素养在不同国际组织和经济体中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发现,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七大素养为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高度重视。这七项素养中有6项为指向跨领域的“通用素养”;仅有1项“信息素养”指向特定领域。

  由此可见,全球范围内对于核心素养的关注,不局限指向特定目标或特定领域,核心素养的框架及内涵呈现广谱、多元、全面的特点。同时,高阶认知、个人成长与社会性发展等通用素养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些特点说明,培养“健全发展的人”正在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报告还发现,财商素养、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以及领导力等素养仅仅被高收入经济体重视。高收入经济体的素养框架的覆盖面比中等收入及以下的经济体更多。例如,财商素养、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以及领导力仅为高收入经济体所关注,这也许反映了教育变革的内在趋势。

  21世纪核心素养如何培养

  21世纪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通过多层次的复杂教育系统才能最终落实。

  首先,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实需要系统化的解决方案,这包括在课程、教学、评价以及教师培训等多方面融入核心素养的教育。如美国21世纪素养联盟研发的课程资源用于支持其中小学课程。

  其次,在真实情景中培养学生的21世纪核心素养。结合真实生活情境、尝试选取并构建跨学科的内容主题、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已逐渐成为各经济体的普遍策略。关于跨学科主题的选取,在已有国家和地区做出的尝试中,主要涉及国际及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或重大事件、创新与创业相关主题等。

  再其次,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测量与评价,引导教育实践。开发体现核心素养的多样化、多形态的测评工具,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与反馈系统,是各国或地区推进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抓手。这包括运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持续、完整的记录;开发针对特定素养的形成性评价工具,将对素养的评价融入学科考试之中,并尽量选用真实情景考查学生跨学科的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引导形成社会合力,共同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展开教师培训。许多国际组织与经济体针对基于21世纪素养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了设计与实践尝试。除对教师开展相应的学与教的研修活动外,许多经济体在开发服务于教师成长的各种资源。

  核心素养支持体系如何建立

  报告认为,在推进和落实 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与组织、社区和社会机构等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合作,提供支持和服务。

  一是政府政策支持。一些经济体由政府相关部门发布文件,借助政策推动并指引面向21世纪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这些政策从课程方案的设计入手,或者针对某一项或几项素养制定政策来推进,强化素养框架中的某些方面。如西班牙在《教育组织法》中要求全国义务教育开设基于基本素养的共同核心课程;俄罗斯通过联邦第309号法令确定必须在所有的教育阶段以各种形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是加强自主权。研究机构或民间组织对21世纪素养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并促进一系列的思考和改革。如美国基于研究提出核心素养框架;国际儿童储蓄基金会通过财商教育培养青少年进行财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该课程目前已经在109个国家实施。

  三是利用社会资源。例如,通过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从社会生产、社区生活中为学生提供真实学习机会,或者通过行业雇主的支持,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四是加强教师培养。不少经济体组织指向21世纪核心素养的教师研修,促进教师了解其内涵,掌握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的经济体为教师提供课程资源以及可操作性的工具支持,帮助教师更好地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如印度科学院科学教育委员会为教师组织了一系列全国性活动,邀请他们参与科学项目,提升教师自身的科技素养以及进行科学教学的能力。

  “核心素养教育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动向,而本次报告中融入东方哲学视角。”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表示,中国传统哲学注重顺应自然、强调整体与和谐、遵循中庸与辩证的哲学思想与方法论,能够为今天我们思考21世纪核心素养及其教育实践能够提供不同的视角。一方面,除了为应对特定挑战而提出新的素养要求之外,是否有能够顺应时代变迁、顺应学生内在天性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不同素养的加合未必等于健全人的整体,或许我们还需要从整体和综合的视角继续思考到底什么是一个“健全的人”以及教育的路径。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