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教育部等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全国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0年)》。《规划》明确,每个中小学足球特色学校均要建有1块以上足球场地。根据《规划》明确的建设任务,2016至2020年将修缮改造校园足球场地4万块。
据媒体报道,教育部等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全国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0年)》。《规划》明确,每个中小学足球特色学校均要建有1块以上足球场地。根据《规划》明确的建设任务,2016至2020年将修缮改造校园足球场地4万块。国家出台各种文件鼓励、支持校园足球发展,是令人欣喜的好事,毕竟好的硬件设施不仅使活动空间有了保证,也极大提高了孩子们运动时的安全系数。但也要看到,校园足球真正落地生根,乃至成为一种人人喜欢的运动,硬件投入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包括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和社团活动等也要及时跟上,并注重培育一种足球文化。在笔者看来,能否因时、因地、因人形成师生认可的足球文化,是检验校园足球成色的重要标志。
所谓足球文化,首先表现为师生对足球运动的接纳和认可,其次是将足球作为一个抓手或平台以开展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将足球项目中技术与力量的完美结合、团队配合与意志比拼、个人努力与集体荣誉等融入其中,使之自然而然地内化为师生的人格品质,成为每个学生、老师乃至一所学校的精神特质。
相对而言,我国的许多中小学离真正的足球文化还有一段距离。例如,在一些中小学乃至足球特色校,足球只是少数学生在参与——女生靠边站,身体素质差的孩子靠边站,技术不好的靠边站。场上踢得很热闹,场下却鲜有观众。其实,校园足球的深意在于唤起师生对体育活动的重视,不在比谁踢球的技术好,不是少数人表现自我的舞台,更不是宣扬成王败寇的丛林法则,而是考验谁能让一个团队各展其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合力,激发孩子们对运动的热爱,增进对体育本身的理解,在野蛮其体魄的同时,文明其精神。
笔者曾参加过一所学校内部的足球联赛活动。整整一周,小运动员们在场内踢得热火朝天,场外学生家长、拉拉队也是层层围观,无比热闹。每个班级几乎做到了全员参与,有的班级还有女生上阵。班主任也投入大量心力,和家长一起加油助威。学校除了评出足球比赛的金靴奖、最有价值球员、最佳门将等,还设置了最佳海报、最美拉拉队、最佳摄影、最佳足球写作等富有创意的奖项,并长期开展跟足球有关的阅读、写作、演讲等主题活动。这种以球赛带动家校合作,将足球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做法,让孩子们都有参与式的体验,更热爱足球,更有集体荣誉感。
但凡校园足球开展得有声有色的学校,无不在营造足球文化乃至校园文化上动了心思,背后是对校园足球更科学、更有远见的认识。其实,转变对足球或体育的认识并非一朝一夕,历来是学校管理者难啃的硬骨头。这是因为,家长往往认为学习成绩比足球更重要。很多家长对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参与足球运动持反对态度,或认为是浪费时间,是“野孩子”玩的游戏,或担心孩子在运动中受伤。另一方面,中小学对校园足球的开展缺乏系统、长远规划,尚停留在一项运动而非文化方面的认识层次。
将足球视为一项运动还是一种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更具持久性,能与师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也能看到足球对于师生深刻的改变。换句话说,建足球场地固然重要,如何培育足球文化更重要。而从一项运动上升到文化层次,学校管理者要爱上体育,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还要善于借力打力,将足球文化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做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相结合,个人与集体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