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应该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挖掘自身优势,发展农村教育?农村小规模学校校长在这场“攻坚战”中的角色定位又是什么?为此,中国教育报记者约请到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src=https://img.e-chinaedu.cn/uploadfile/1/2022/0717/7ff0308186f8716jpg  /><br /><span style=攀登 苏亮月 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外流,常住人口减少,导致农村学校生源骤减,小规模学校逐渐成为农村学校主流形态。一方面,办好这些小规模学校,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托底工程;另一方面,在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改变对办学规模效益的追求,从而选择更适合我国国情、更具现代教育基本特征、更容易实现高质量学校教育的“小班小校”模式,是一条深具探索价值的路径。

  在此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应该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挖掘自身优势,发展农村教育?农村小规模学校校长在这场“攻坚战”中的角色定位又是什么?为此,中国教育报记者约请到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农村小规模学校现状及具体原因

  记者:在您看来,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现状是什么?这一现状的成因又是什么?

  张志勇: 据山东省2015年教育事业统计,我省现有小学为13302所,其中,1至5个教学班的小学数目分别为114、531、616、445、878,总计2584所,占我省小学的19%。我省现有初中2891所,其中,4个教学班(含4个教学班)以下的212所,占我省初中的7.3%。这些学校大概都可归为农村小规模学校之列。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学校学龄人口不断减少。二是由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差距,在不少地方出现了“教育移民”现象,即整个家庭为了让子女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而举家向城镇迁移。三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学龄人口随着父母进城务工而大规模地向城镇转移。

  杨东平: 当前,在农村地区出现了三类特别值得关注的学校,就是城区的大班额、大规模学校,乡镇的寄宿制学校以及乡镇以下的村小、教学点——小规模学校。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与建设好乡村小规模学校,背后是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教育的关系,是按照城乡教育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还是向城市地区“一边倒”、放弃农村教育的思路?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难看到,随着城市化和少子化的进程,今后大多数农村学校都将成为小规模学校。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农村学校大多是一二百人的小规模学校,这是一个基本趋势。由于地理条件和环境所限,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都存在小规模学校,因为有儿童的地方就要给他提供教育。不仅如此,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就会看到,在教育现代化的维度上,小班小校将是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

  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问题有哪些

  记者: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遇到的困境有哪些?

  张志勇: 困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学校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年轻教师流动性大,很难留住优秀教师。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相对较差,待遇低,而生活成本又比城镇教师高,必然成为教育人才洼地。二是教师队伍日益老化,随着他们的集体退出,新一代年轻的大学生却不愿意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贫瘠的农村教书,如何解决乡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断档危机”,成为乡村学校面临的最大挑战。三是学校规模小,很难配齐学科教师,教师兼课多,有的课程无法开齐,或者勉强开设,质量很差。四是教师专业发展机会特别是高层次学习机会少,与城镇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准差距越拉越大。五是乡村学校校长队伍老化,学校领导力特别是课程领导力差,学校管理水平低。

  杨东平: 农村小规模学校满足了农村后20%没有能力进城上学的弱势家庭的教育需求,但由于小、过于分散和偏僻,改善和提升最为困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要把扶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扶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扶贫。各省市“改薄工程”逐步推进,不少农村小规模学校基础硬件设施已经获得改善。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如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差、师资弱的问题。大多数农村小学,除了语文和数学,其他的课程的开设率都非常的低。此外,现在大多数地区实行的将小规模学校归属中心学校管理的方式,有其合理性,但也会出现中心学校忽视、侵占小规模学校利益的情况,使小规模学校在办学经费、教师配备等方面缺乏保障。

  记者:您认为,在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的问题中,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

  张志勇: 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是乡村学校面临的最大挑战。2015年6月,国家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的师资困境,会逐步得到破解。

  杨东平: 在硬件条件改善之后,主要的困难就是教师。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更新补充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新教师往往只能到达乡镇的中心学校。在那些特别偏僻、交通不便的山区坚守的,许多是家在本地的年龄偏大的教师,一旦退休很难补充。这需要探索新的办法,改变让青年教师“献完青春献终身”的传统模式。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乡村教师的素质,改善教育质量。

  内外合力破解,多方资源涌入

  记者: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的生成,有其主客观因素,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那么,农村小规模学校实现长效发展要有哪些良药对症?

  张志勇: 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把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政策选择。一是在生均经费拨款上实行倾斜。国家规定:不足100人的村小、教学点,按照100人拨付生均公用经费。二是在教师配置上,按照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办法,核定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编制。山东省要求,必须以学区为单位配齐农村学校音乐、美术、体育等短缺学科教师,采取“走教制”为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开齐课程。三是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实施农村学校数字资源建设全覆盖工程。四是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支持城镇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五是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六是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

  杨东平: 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首先需要政府发力,建立正确的农村教育发展观,不但要一视同仁,而且要采取倾斜政策着力扶持。同时,也需要农村小规模学校自身努力。通过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来提升教育质量,例如通过“ ”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弥补小规模学校缺乏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的教师,课程无法开设的困难。包括培养全科教师、开展复式教学、开展学生主体课堂的教学改革,等等。其中有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的自组织。四川广元利州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组成“小微学校联盟”,抱团取暖,协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做出很好的表率。当然,由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数量多,特别分散,在政府支持之外,也需要社会力量的辅助,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家长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需要配备能力更强的校长,而不是相反

  记者:您认为农村小规模学校要实现长远发展,校长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应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

  杨东平: 应当为小规模学校配备能力更强的校长,而不是相反。许多已经获得改善的小规模学校,其校长都应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具有改变现状的进取心和主动性,而且应有更强的筹集资源的能力,而不是抱怨等待、无所作为,这是最重要的。

  张志勇: 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其实更需要校长和广大教师的专业自觉和主动变革。乡村学校校长可以进行多方探索,如将国家课程融入乡村生活。现在,乡村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盲目地学习推广城镇学校课程改革模式,导致乡村学校课程教学改革越学越没有信心,越学越没有希望,乡村学校课程改革此路不通。乡村生活是乡村学校所拥有的独特课程资源,不仅是乡村文明的根,也是乡村教育的魂。只有把国家课程融入乡村生活,乡村教育才有生机和活力,才能唤醒广大乡村学子的生命活力。这是乡村学校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此外,小规模学校可以利用学生少、规模小的独特优势,大力推进个性化教育,尽量为每个儿童提供适合的课程。引进信息化资源,与城镇学校建立协作发展伙伴关系,则是实现乡村学校快速发展的捷径。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