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已经实现“普九”目标,各地区的入学率和升学率基本接近,因此,衡量义务教育均衡与否主要看投入,即对义务教育的师资、经费和办学条件的投入是否均衡。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普九”目标,各地区的入学率和升学率基本接近,因此,衡量义务教育均衡与否主要看投入,即对义务教育的师资、经费和办学条件的投入是否均衡。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报告对我国2003-2013年义务教育资源投入的全方位深度剖析,给我们清晰地展示了过去10多年义务教育投入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省际均衡程度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提升,但是地区间和城乡间的差距仍十分显著,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明显高于中西部,西部地区由于获得中央的转移支付,其义务教育的投入逐步超过中部,形成了教育层面的“中部塌陷”。如何缩小区域间的义务教育投入差异是未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中国目前实行的“以县为主”的教育体制把义务教育与当地财政紧密捆绑,义务教育的投入与县级地方的发达和富裕程度密切相关,这不仅难以实现县域间的均衡发展,更难达到省际和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封闭性的区域内均衡实际上并不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性目标,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要增强向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力。另外,西部的义务教育资源投入的快速增长说明,中央的转移支付可以促使教育发展,从而减弱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联系。因此,加大中央的转移支付力度可以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但是要着力寻求区域内平衡和区域间平衡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不能过分追求所谓的平均而损失效率,我们要追求更高质量更公平的教育。
义务教育投入的城乡差距在2003-2013年间总体是在缩小的,特别是初中,2013年农村的教育发展指数甚至超过城市。一方面的原因是农村的教育投入一直在增长,另一方面是农村的学生在减少,因而农村的生均教育资源大幅度增长。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迁移,特别是向东部发达城市的迁移,随迁子女越来越多地选择在城市就读。这其实是东部向中西部转移支付的一种表现,这既可以促进城乡差距的缩小,亦有可能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因此,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是东部,也可以是城市,除了直接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帮助经济不发达地区增进义务教育的投入,还可以通过接纳不发达地区或农村流入本地的学生,开放义务教育资源来促进义务教育在区域间和城乡间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