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一开始,管理者担忧,教师质疑,家长焦虑。没有了传统的书面作业,学校还要不要质量?但坚持下来,孩子们学习兴趣高了,灵气和活力释放出来了。教育改革就是要改变原有的教育价值观和质量观。

  改革一开始,管理者担忧,教师质疑,家长焦虑。没有了传统的书面作业,学校还要不要质量?但坚持下来,孩子们学习兴趣高了,灵气和活力释放出来了。教育改革就是要改变原有的教育价值观和质量观。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其中一个新的趋势是,从单一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智力因素,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价值观、人际交流与沟通等非智力因素。但长期形成的教育思维和观念有较大的惯性,它所支配的应试教育行为仍普遍存在。

  没有作业的教育能行吗

  我们一直试图改变原来的教育,恰巧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2012年合作并启动了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学校开展社会情感学习项目,这正是一次契机。作为爱生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情感学习项目旨在引导学校和家庭为孩子创建一个安全、快乐、包容并具有参与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项目通过了解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现状,分析与之相关的管理、课堂教学、学校氛围及家校合作等影响因素,开展社会情感的理论培训和一系列校内外支持性措施的建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意识、积极的人际关系,有效面对成长中的各种挑战。

  改革中,一所项目试点校提出学校要课外“零作业”,把仰望星空的权利还给孩子。该校引导学生在课外搞科学探究、综合实践、阅读口语、劳动生活、艺术教育和人际交往等实践活动。

  一开始,教育部门担忧,教师质疑,家长焦虑。没有了传统的书面作业,学校还要不要质量?但坚持下来,孩子们学习兴趣高了,灵气和活力释放出来,综合素质提升了。孩子们在给校长的留言中说:“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啦!校长您太给力了,我们为您点100个赞!”

  我们认为,项目试点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改变现有的教育价值观和质量观。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过于功利化,大家都把教育看作是升学、就业的工具,重视教育与人发展的外在关联而轻视与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关注的是个体的当下而非基于未来的全人发展,这种狭隘化、单向度的价值诉求,必然有与其相应的质量观,也就是分数、升学率。

  有的项目试点校开始拓展生活经验和生存技能类的社会情感学习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精彩的社团活动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激活了孩子们多元的兴趣爱好,并在与自我、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与情感体验中,获得了完善和发展。

  新的教育环节该如何评价

  然而,按照传统的评价办法如何来给这些教育环节打分呢?长期形成的以学业成绩提升和升学率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只适应单纯知识学习,注重与智商有关的能力,忽视学生的精神成长、人格发展。评价思维的滞后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瓶颈。

  首先,将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纳入评价内容,重点关注孩子的自信心、责任意识、积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情感和道德品质形成,体现多向度的质量追求。

  其次,评价方式要在民主、宽松、开放、个性化及综合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建立多维度多方评价模式,从注重评价的甄别性、结果性向生成性、过程性转移,用更开放更广阔的人性尺度和人生尺度促进孩子基于终身的全人发展。

  再其次,评价结果运用要发挥好导向、鉴定、监督、调节、诊断和激励作用,帮助学校形成改进循环。这些新的评价方法受到师生及家长的普遍欢迎。

  学校的管理方式能改吗

  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实施也必然触及到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项目校自上而下认真梳理现行的管理制度与项目理念之间的差距,解放思想,改变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

  秉持宽容、欣赏、爱的理念,修订学校现有规章,突出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从安全、健康、保护和支持性环境建设的角度出发,改善学校的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形成积极氛围;改善师生关系,建立安全的、被接纳、被重视的班级环境;赋予学生权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更加注重家校及社区合作参与、有效互动,建设共育环境,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导、辐射社区和家庭的整体教育网络。

  作为试点县,我们依托项目提供的培训和资源,将社会情感学习的理念通过教育教学加以落实,有效地改变了县域教育生态,留下了温暖的教育故事和富有成效的实施经验。由此,也促进了我们教育思维观念的转变。

  (作者易坤权系重庆市忠县教委副主任)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