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中国高等教育基本围绕两大任务展开 :一是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主要开展的工作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二是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取得进展。主要开展的工作有推进省级政府和高校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等。

  2015 年中国高等教育基本围绕两大任务展开 :一是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主要开展的工作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二是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取得进展。主要开展的工作有推进省级政府和高校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等。

  出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建设高教强国成为国家意志

  2015 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方案》,到 2020 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到2030 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到 21 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方案》提出,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总体规划,分级支持,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 年开始新一轮建设。《方案》确定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五项建设任务 ;明确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五项改革任务。《方案》标志着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模式正式成形;标志着“双一流”建设将与国家五年建设规划同步;标志着“高教强国建设”战略首次进入国家文件,成为国家意志。

  这个模式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在地方政府层面,上海市发布了《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 年)》;北京市教委启动了“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广东、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和河南等省相继启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在大学层面,清华大学早在 1985 年就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都曾提出力争 2020 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口号。第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标准方面,中国既主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共识,也力主中国道路与中国大学特色。比较突出的是五项建设任务的世界性和五项改革任务的中国性。在人才质量上,主张立德树人 ;在学科建设上,主张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建设 ;在治理模式上,主张中国共产党对大学的领导 ;在大学功能上,主张对文化的传承与继承。第三,公平竞争,特色发展。自“2011 计划”始,政府开始注重为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方案》进一步去除身份壁垒,实行适度开放,也是这一导向的继续。第四,世界潮流,国家意志。建设高水平大学,建成高教强国是世界潮流。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均提出了自己的高教强国建设目标与模式。第五,边界消融,问题多多。主要指政府与大学的边界消融 ;大学与社会的边界消融 ;大学与市场的边界消融 ;不同类别高校之间边界消融 ;大学内部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边界消融、教学与科研边界消融等。这些问题困扰着中国大学的发展。

  职业教育持续升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成形

  2015 年,教育部工作重点之一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年来,中央和地方上下齐动,以“纵向贯通、横向协作、终身教育、服务社会”为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纵向贯通”,即实现职业教育由中职到专业研究生的纵向贯通 ;“横向协作”,即实现产教融合、校企结合,以现代学徒制为特征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终身教育”,即实现由学校职业教育向社会成人职业教育的延伸 ;“服务社会”,即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产业企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大军,提高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水平。具体的内容包括 :第一,中央领导重视。习近平、李克强、刘延东等均对职业教育发展作出具体指示。第二,法规密集出台。2015 年,国家制度方面,印发了《中国制造 2025》,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设立了职业教育活动周。内涵培养方面,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产教融合方面,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组建了新一届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并配发《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学校管理方面,出台了《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 年)》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终身学习方面,出台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意见》《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等。这些制度标志着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完成。第三,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初步形成。具体表现为 :办学类型上,坚持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是不断契合产业发展升级的教育;办学理念上,强调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不重升格重升级 ;办学层次上,强调多层次、多类型教育模式创新,完善中职、专科高职、本科高职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四个培养层次,努力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化 ;办学模式上,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五个对接”;办学机制上,既强调落实政府责任,也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运用政策杠杆引导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第四,职业教育规模庞大,质量有所提升。一是我国高职教育规模首破千万,2014 年在校生达 1,006.6 万人,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四成 ;二是中国职业教育近 10 年培养近 8,000 万名毕业生 ;三是 2015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万人参赛 ;四是我国职业选手在第 43 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了4 金 6 银 3 铜、12 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创造了中国代表团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的最好成绩,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省部共建高校提速,或成地方高校竞争的新平台

  省部共建大学源于 2004 年。它的出现主要是平衡高等教育弱省无教育部直属高校或“211 工程”大学较少的状况,首批 11 所。截至 2011 年底,总计 22 所(含省部重点支持高校 4 所)。2012 年进入快速发展期,共建 7所 ;2013 年共建 6 所 ;2014 年共建 7 所。至 2015 年 11月底,教育部与高校所在省共建了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伊犁师范学院、扬州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 8 所高校 ;教育部与国家民委共建了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等 6 所国家民委的直属高校 ;教育部和卫计委共建南京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等 6 所高校;教育部与交通运输部、河北省共建了石家庄铁道大学,与商务部、浙江省共建了浙江工商大学,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河北省共建了燕山大学,共计 23 所。在“211 工程”大学、“985 工程”大学“关门”后的今天,省部共建高校的优惠政策和待遇,将成为地方各校竞争的新平台。

  强力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国应用型大学建设慢步前行

  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中国制造 2025》都明确要求引导、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2015 年,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方面 :一是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二是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等主办,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拥抱变革、创造价值—应用技术大学的使命与挑战”。

  《指导意见》提出的转型发展思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明确政策导向。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二是重视制度建设。三是加强省级统筹。四是坚持试点先行。《指导意见》从四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发展改革的十四项主要任务。《指导意见》提出了三项具体配套政策 :一是落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二是加大对改革试点支持力度 ;三是加大改革试点的经费支持。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