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质量上要具有国际竞争力,教育成功的标杆不再仅仅依据国内原有的需求来提升,而要参照国际范围内表现卓越的教育体系甚至经济社会创新体系来提升,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开发和引进人力资源,促进文化交流、知识获取和创新。
教育的国际化是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回应,是一个影响社会和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现象。经济全球化促使资金、商品、信息、人才等流动性增加,各国竞争日益加剧,可以这样说,越能培养、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的国家,越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进而越能将教育推向国际竞争的前沿。教育在质量上要具有国际竞争力,教育成功的标杆不再仅仅依据国内原有的需求来提升,而要参照国际范围内表现卓越的教育体系甚至经济社会创新体系来提升,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开发和引进人力资源,促进文化交流、知识获取和创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从教育对外开放起步的。邓小平同志在复出后的第一次科技教育界座谈会上作出了迅速派遣留学生的决策,带动了各个领域的开放,也为各方面改革注入了活力。可见,改革和开放是推动中国历史迅速变化和快速前进的两个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车轮。当前,由于先进通信技术和服务的发展、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增长、对市场经济和贸易自由的强调等原因,教育国际化维度因此变得愈加重要而复杂。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派遣的出国留学生以研究生居多,现在已经出现了低龄化、多层化、生源争夺白热化的趋势,尤其是出国留学、人才外流低龄化是值得注意的动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努力把握国际教育主动权。因为教育的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增强国家的知识基础,变成人才和高等教育服务全球市场上的玩家。
大胆迎接全球知识和人才市场的挑战,赢得国际教育竞争胜利的关键是采取创新的教育发展策略。首先办教育要有国际眼光,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国际化人才是一种新型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并具有把握国际专业知识前沿、通晓国际规则规制、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等。当然,国际化人才是多样化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需要培养各领域、多方面的国际化人才。其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改革教育模式,探索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开展中外联合培养、协同创新和中外合作办学。与大批出国留学相对应,形成一股在国内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浪潮。与中国国情和文化相适应,办好“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再其次,伴随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中国将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教育在国家“走出去”战略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教育正在登上国际舞台。在教育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中国教育理应展现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开放和自信。2009年末,世界各大媒体在显著位置登出一条消息:中国上海在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测试中,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成绩均名列第一,中国教育的优势、质量、方法成为世界各国热议的话题。由于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发展机会越来越有吸引力,在不断优化的政策环境和爱国之情感召下,“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越来越多学有所成的优秀人才选择回来,当年留学回国人员人数正在接近甚至超过出国人数。但是,在激烈的教育与人才的国际竞争中,中国在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拔尖创新的高端人才的培养上,仍然存在差距。要拓展中国教育多层次、宽领域交流途径,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促进中国教育争创世界一流的综合改革,使教育在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树立中国的崭新形象、搭建世界人民友谊桥梁等方面日益发挥积极而独特的作用。(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系列阅读提示
4月29日《在时代底色下思考教育变革之道》;5月6日《“教育优先”要在“全面”上下功夫》;5月21日《因材施教,促进教育多样化》;9月9日《全民学习 践行教育终身化战略》;9月23日《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11月11日《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法治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