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地球村家家户户落地生根,让文明交流互鉴滋养全世界每个孩子,让中国梦与世界梦交互交融,教育承载着播撒中华“和”文化种子的神圣使命。

  在9月26日召开的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号召70亿联合国人民“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同心构筑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培育筑造者即为教育之使命。

  教育是孕育全球公民的沃土

  “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习近平主席呼吁世界各国“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从千年发展目标到可持续发展目标,重心随之从生存权转向发展权,即从保障初等教育普及和男女教育平等到推进教育质量、机会均等和终身学习。走向2030年的教育应该是可持续教育,注重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融会贯通,通过对经济效能、社会公平与生态和谐矢志不渝的追求,凸显终极价值取向,即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培养的全球公民拥有经济效能所需的职业技能,公平社会所需的公民素养,生态和谐所需的伦理价值。

  教育权既是发展权亦为生存权,且关乎人的尊严。今年5月仁川会议发布的《2030教育行动框架》秉持三条基本原则,首条即为教育是天赋人权。联合国首次将人权纳入国际组织的职能范畴。习近平主席9月16日着重指出:“实现人民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迈向2030的全球教育既注重量的扩张又强调质的提升,从而确保“学有所教”和“有学上”,渐次转向“学有良教”和“上好学”。

  教育是呵护精神家园的哨所

  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讲演中,习近平倡导“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普及教育,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地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这三股浪潮交汇,各国利益互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结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认清世界发展大势,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习近平主席进而指出,以教育为支点所撬动的文明交流互鉴,既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又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文明的堡垒呼唤教育来站岗放哨。

  教育向世界播撒中华“和”文化的种子

  中国是联合国缔造者之一,且为联合国宪章第一个签署国。这不仅是权力,更是责任。

  这份责任与担当尤其体现于支持联合国推进千年发展目标。作为全球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最好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当之无愧,交出的答卷令世界赞叹。中国已于2011年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检查验收,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率先全面落实千年发展计划。这不仅使中国人民在教育上拥有更多获得感,而且把全球人力资源发展水平推向一个崭新高度,更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全民教育尤其是探索“穷国办大教育”提供了一个可资效仿的样本。

  倾听发展中国家呼声,反映发展中国家诉求,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携手各国展开全球教育治理,更好地服务联合国人民,身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责无旁贷。中国热忱欢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搭乘中国教育发展的“顺风车”。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未来5年中国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所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12万个来华培训和15万个奖学金名额,培养50万名职业技术人员,实施100个“快乐校园工程”以提高女童入学率,邀请3万名发展中国家妇女来华培训并在当地培训10万名女性职业技术人员。这个援助范例有助于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70年沧海桑田。回眸20世纪周而复始的兵戎烽火和生灵涂炭,重温联合国宪章精神,凝聚联合国人民力量,在追求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再出发。“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9月3日,习近平主席发出铮铮誓言。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是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地球村家家户户落地生根,让文明交流互鉴滋养全世界每个孩子,让中国梦与世界梦交互交融,教育承载着播撒中华“和”文化种子的神圣使命。

  (俞可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领导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