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将调整“国培”方向,从2015年起,“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重点聚焦乡村,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将调整“国培”方向,从2015年起,“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重点聚焦乡村,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纵观我国近三十年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从侧重学历补偿、专业发展到培养教育家型校长,从岗位培训、提高培训到研修培训,培训的理念、形式和内容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面对占有较大比例的广大农村中小学校长而言,由于培训过程中的城市化倾向,使农村中小学办学的薄弱性被淡化,管理的特殊性被忽略,发展的差异性被轻视,从而造成了培训目标缺乏人本性、培训课程缺乏针对性、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培训空间缺乏开发性等问题。在我校实施“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中学校长培训项目的过程中,经总结与反思,我们认定,提升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要关注和加强以下“六性”。一是“颠覆性”,注重培训理念的主观突破。参训校长们在长期的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方式不但根深蒂固,而且倾向于对此进行自我确认与辩护,所以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过程就是持续破与立的过程。中小学校长培训首先需要学员的“敞开”,即通过叙事、沙龙、论坛、展示等方式,引导校长们将其习惯化、格式化的程式与观念、想法与做法进行敞开,经由同行和专家的评说、分析与批判,为学员制造“遭遇感”,使其遭遇震撼并感受痛苦,以求令其大悟并有大得,进而对固有认知进行颠覆性破坏、修正与重构。
二是“主体性”,注重培训资源的就地取材。“三人行,必有我师。”差异是重要的学习资源,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实效,应树立“学员即资源”的培训理念,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培训单位应充分了解学员所在乡村学校的基本情况,了解学员对培训的主要期待。利用学员在工作中经历的“遭遇”和“惊喜”,理念中的“陈旧”与“创新”,开展自我培训、经验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和同伴互助式培训等,他们相互理解,容易沟通,更容易产生共鸣,能够发现差距,看到希望,从而产生激励,彼此助燃。
三是“差异性”,注重培训内容的乡土特色。在对乡村校长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城乡学校发展与管理的差异性,既要针对农村教育实际研究管理问题,又要跳出农村教育看农村教育,体现“农村”特色,保证培训效果。在方案设计上应针对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把农村素质教育普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农村平安校园及文化建设,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及提升等问题纳入培训体系,在专家讲座、实地学习考察、案例分析论坛等系列活动开展中,既要贴近农村,又要加强城乡学校和校长间的交流互动。
四是“融合性”,注重培训师资的顶天立地。专业化的培训需要专业的培训者,什么样的培训者最受欢迎?毫无疑问,是与受训主体具有共同实践经历和话语基础,既能够“顶天”——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修养,又能够“立地”——具有丰富的乡村学校管理实践经验,既能够从农村中来,又到农村中去,并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双师”型培训者。培训单位应形成由教育理论专家、影子跟岗学校校长和学员共同组成的培训期间双导师“学习实践共同体”,了解学员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指导学员自我诊断等。
五是“开放性”,注重培训时空的随时随地。当前,“ ”开放性、分布式和结构式共享的特点,构成了一个新的开放的信息环境,也为我们培训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培训单位应建立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虚拟平台,在充分利用现有优质培训资源的同时,致力于开展“离学员最近的培训”,充分发掘学员的“身边事、难忘事和烦心事”,并将这些案例进行整理上传,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通过开设选课平台、班级博客,小组微信论坛等方式,为学员提供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其在人文、民主的氛围中主动认可培训的价值。
六是“动态性”,注重培训质量的绩效跟踪。要对项目效果进行全面考察,应基于项目的动态性特征,跨越横向时间维度,从项目的前期设计、过程实施和结果反馈等方面实施绩效跟踪,以实现对项目的动态监控、及时反馈和全面审查。绩效跟踪的核心是“三个度”,即项目前期设计对学员需求的符合度,项目中期实施对学员目标的达成度和项目后期反馈对学员发展的满意度。实施“国培计划”绩效跟踪应建立适合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质量保障体系,并依托信息技术支持,实现绩效跟踪的信息化,保障培训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系吉林师范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