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包与大变革——从“书包”流变看高等教育发展

  从上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至今,书包随时代发生了变化,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青春诉求发生了改变,高等教育热词也随之转换,如70年代的恢复高考、教育拨乱反正,80年代的教育体制改革、学位制度建立,90年代的“985工程”、教育收费改革,2010年之后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现代大学制度等。

  书包的时代烙印

  【军挎 单肩书包 双肩背包 电子书包】

  背什么样的书包?上世纪70年代至今,从百衲布缝包到军挎,从单肩书包到双肩背包再到电子书包,书包的材质、颜色、款式、功能等发生了诸多变化。大学生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书包。军挎分布于50后与60后,具有显著的时代印记;70后以单肩包为主,背双肩包当时是一种时尚;双肩包在80后与90后中一骑绝尘;90后中出现了电子书包,具有明显的“新新人类”特质。大家选择书包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50后与60后注重大小与价格,70后至90后更注重功能与款式。

  书包里放什么?书包里装着书本和对知识的渴望,更装着学子的“青春梦”。除了放学习用品和钱包、钥匙等生活用品之外,70后的书包里课外书多了起来,到80后手机进驻书包,零食和化妆品等也迅速“挤占一席之地”。对有学生上课不背书包的现象,46%的受访者持多元包容的态度,认为这与大学生追求个性、现代阅读方式变化、教学模式变更与教学手段多元化有关;30%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学习不端正与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

  “书包客”走向多元时代

  【高考入学 就业 考研热 自主择业】

  调查表明,高考入学是大学生录取方式的主流,占被调查对象的85%。其他录取方式集中在刚刚恢复高考及高考改革深入推进两个节点上,即50后部分学生的免试推荐入学和90后中出现的单独招生、对口升学等多元渠道。

  书包与学习态度有关吗?44%的受访者认为书包里的书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45%的人认为二者没有关联。但59%的人认为上课不带教材和笔记本会影响学习效果。大学生关注的话题集中于就业、知识与能力。不过,50后与60后更关注知识;70后中有41%的受访者开始关注就业;80后最主要的话题就是就业,占比达到56%,当时兴起的考研热也印证了就业难;到了90后,考研热明显降温,大家最关注的话题是能力,占比达53%。

  休闲时间去哪儿?背着书包去休闲是大学生最常见的休闲方式。调查显示,65%的大学生经常光顾图书馆,但“泡馆”最多的是50后与70后。50后对于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有超过30%的受访者每月看书3本以上;60后主要是看书、读报、查资料这老三样;70后中有超过50%的学生选择在图书馆自习,大学图书馆也开始注重人文环境建设;80后开始选择去图书馆上网冲浪,感受越来越浓的现代气息。但从80后开始,有50%的学生选择“宅在寝室”。

  社会地位与就业趋势变化?调查显示,50后与60后中有一半以上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70后中有47.5%的人认为自己是社会精英;80后与90后大多认为自己是大众化之一分子,高等教育已从精英走向大众。我国大学生就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包分配模式,50后和60后是主要受益者,70后从千禧年前后开始双向选择;一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选择,走向人才市场是80后与90后大学生的主要就业途径,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政策的出台,当代大学生也更乐于自主择业与创业。

  变化折射教育时代变迁

  【黑板 多媒体 慕课来袭 协同创新】

  人类教育史几乎每一步都随着介质变迁而改变,千变万化的书包以及随书包一同变化的教育热词,悄悄地影响着一代代学子。

  课堂授课方式从黑板粉笔走向慕课、 的兴起,随时随地的学习已重塑了现代课堂。

  大学功能从“三维矩阵”走向“四位一体”。80%的受访者认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主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功能主要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维矩阵。伴随现代大学建设,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一项重要使命,大学功能也步入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的“四位一体”格局。

  上世纪70年代至今,我国高等教育大到指导思想、体制机制、教育理念,细到办学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经费来源等都发生了巨变,我国高等教育热词不断转换,教育也从数量扩张、规模扩大走向加强内涵建设。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