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29日,建设·研究·实践: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暨首届民族地区及民族院校教师教学发展协作会议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会。

  12月28日——29日,建设·研究·实践: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暨首届民族地区及民族院校教师教学发展协作会议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会。

  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司长田联刚、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主题报告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以《“人”的意义上的教师教学发展》为题,探讨了如何让教育更加关注人,怎样从人的意义上教育,如何让学生的心灵对教育开放。

  信息化时代 教育有望实现规模化中的个性化

  21世纪,教育受到空前挑战。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表示,国际化、信息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众多因素,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梳理教育发展史后,杨宗凯表示,教育也随着技术革命经历不同的形态。从农耕时代的个性化私塾,到工业化时代的规模化教育。同时由于工业化时代的流水线、标准化生产,也造成教育的同质化。而个性化和规模化相互驳斥,无法协调发展。到了今天,第三次工业革命,特别是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就有可能实现规模化中的个性化。

  展望教育发展的未来,杨宗凯表示,我们未来的教育,更多地是生态化、网络化、分散化、生命化的个性化教育和差异化教学。

  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促进教师教学发展

  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教师的内涵逐步改变并日渐丰富。在全球化影响下的教育变革中,高校教师的角色日趋重要。

  “当前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陈达云举例说,如:教师培训机构滞后,职业倦怠期存在,青年教师遭遇“生存困境”等。他表示,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大学内部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如何通过推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进而加快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并深入研究的问题。陈达云认为,未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要立足当前教育模式边个,利用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在明确中心“支持性”定位基础上,重点从构建整体性组织、树立服务性理念、寻求差异化路径等三个方面开展建设,以期为数字化时代大学发展提供前提保障。他表示,总的来看,未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要在明确高校教师职责与定位,分析高校教师教学困境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并立足国情、校情,围绕服务性学术实体的定位,开展有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工作。

  行动研究 促进青年教师能力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进入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吴开松吴开松表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核心课题是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他认为,行动研究是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方式。

  所谓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景或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吴开松阐释道,行动研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在教学行动现场中进行研究,探究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及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实践工作过程本身变成一个研究过程,反过来又使研究过程变成一个理性的教学工作过程。

  “行动研究者往往战略性地从一个行动步骤着手到行动的结果进行监察;然后回顾性的,按照作为未来行动基础的要求,对这一行动进行重新说明和揭示。”吴开松表示,行动研究最终寻求对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问题的解决。对于从事一线的教学的高校教师来说,行动研究是一种通过重塑其实践活动的自我反省的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的每一次新经验都是实践者接触到新的现实,也将其卷入到对以前教学活动现实的理解的修补和重新行程之中。同时,这种反思性经验也会给其本身带来深刻的自我觉醒,使其教学能力处在不断的自我形成和提高发展之中。

  据悉,会议由中南民族大学主办,中南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基地承办。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