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十余年历程。这十余年是我国广大中小学校长经历新课程改革深刻洗礼的过程。为全面深入了解新课程改革带给广大中小学校长在课程领导观与行为方面的影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项目编号:BFA110054)“校长课程领导的策略研究”课题组对此做了较大规模的调查。

校长课程领导能力有待提高

——我国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观念与行为调查报告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十余年历程。这十余年是我国广大中小学校长经历新课程改革深刻洗礼的过程。为全面深入了解新课程改革带给广大中小学校长在课程领导观与行为方面的影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项目编号:BFA110054)“校长课程领导的策略研究”课题组对此做了较大规模的调查。

  本调查从三个维度展开:第一,校长对课程领导的基本认识,即校长“应然”的课程观和课程领导观,涉及校长对学校课程目标、课程领导的理解,对国家课程及国家课程二次开发的认识,以及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看法;第二,当下校长课程领导的“实然”状态,包括学校课程目标建设、课程整体规划、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学校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监控和评价等基本内容,从中透视校长课程领导能力的实际状态;第三,校长行使课程领导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考察,主要从国家教育政策、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社会环境、学校自身因素(包括师生因素)等层面来调查。

  课题组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类别的校长培训班、校长研修班、校长论坛等途径,向中小学校长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回收问卷1533份,其中有效问卷1400份。调查对象分布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份,包括京、浙、鲁、辽、吉、粤、豫、湘、渝、川、滇、甘、桂等。调查对象在学校类型、年龄、性别、教龄、任职年限上都有有效分布。课题组在统计处理时,除了运用频数和百分比等描述统计外,还运用了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推断统计方法,分析了校长课程领导在各因素上的差异状况。

  现状篇

校长如何理解与实践课程领导

  (一)校长对课程与课程领导的理解情况

  调查发现,在“学校是否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目标”认识上,51.3%的校长认为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需要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化;46.1%的校长认为学校最重要的目的是育人,因此可根据自己的育人思想制定学校的教育目标。两者的比例加起来达到97.4%。相反,仅2.6%的校长认为教育目标国家已规定,不需要学校考虑,学校要一丝不苟地执行。从数据来看,几乎所有校长对学校课程目标的性质都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

  在“对于国家课程,学校应该的做法”问题的回答中,78.3%的校长选择“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做好二次开发”;67.4%的认为国家课程二次开发要综合考虑学生、教师和学校环境的具体情况。与此相关,在对“校本课程对学校的作用”问题的认识上,94.2%的校长站在了“是学校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有机补充”的立场上。这反映了校长比较成熟的课程思想。

  在调查校长对课程领导的理解上,在对“校长课程领导最为重要的任务”认识上,63.5%的校长认为“引领全体教师制定并达成学校课程目标”;23.1%的认为“引领全体教师做好课程实施工作”;7.7%的认为“引领全体教师开发校本课程”;5.7%的认为“做好教学管理”。绝大多数校长认为,校长进行课程领导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引领全体教师制定并达成学校课程目标”。在对“校长课程领导最为重要的作用”的认识上,74.1%的认为“根据国家政策创造性地建立学校课程体系,提升学校教育质量”;23.6%的认为“强化学校管理,使学校管理制度化,提升学校教育效能”;1.7%的认为“开发校本课程”;0.5%的认为“一个新名词,没有什么作用”。

  (二)校长课程领导能力的实际状态

  校长课程领导的“实然”状态是本调查的重点。课题组从学校课程目标建设、课程整体规划、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学校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监控和评价等方面来调查分析校长课程领导的实际情况。

  调查中,校长对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什么样的成长”有异常清晰认识的占63.3%;有点感觉,但是还不清晰的占26.0%;按照惯性做下去,学生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成长的占10.7%。在“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的认识上,17.4%的校长回答“我自己很清楚,但是教师们理解不了”;12.3%的回答“目前还不清晰”;70.3%的回答“是我和教师们一起建立起来的,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对于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情况,调查反映出的情况是,校长选择“已经按照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开足、开齐课程”的占48.9%;选择“虽然尝试对各类课程进行整合,但是还不知道如何做”的占21.2%;选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已经围绕着学校的教育理念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占29.9%。经卡方检验,不同的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情况上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当下,我国中小学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上存在着这样三种形态。

  在对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和学校可以利用开发课程的资源认识上,校长明显地反映出不自信。校长认为“本校教师完全有能力开发校本课程”的仅占8.3%;认为“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但还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占72.9%;认为“学校老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十分匮乏”的占18.9%。对学校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的认识,7.8%的校长认为“自己学校的课程资源实在太匮乏了,无法进行课程建设”;64.8%的认为“自己学校虽然有一定的课程资源,但是还远远不够”;27.4%的认为“自己能够发现很多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可以用它们有效地开发课程”。 

  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什么?问卷给出4个选项。校长在4个选项上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9%、23.9%、35.9%、24.4%,校长在4个选项上的比例相对均匀,没有哪一项很突出。在与课程实施相关的学校内在能力认识方面,校长的自信度也不高。30%的校长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带领教师做好课程实施”;58.1%的认为“国家课程实施比较好办,但是校本课程实施起来难度很大”;8.3%的认为“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不行,课程实施难度很大”;3.6%的认为“课程实施要求太高,教师根本达不到”。

  “对于你自己学校课程实施的监控情况,你觉得如何”的问题,6.9%的校长认为“太过复杂,学校很难全面监控”;16.2%的认为“学校有能力监控,按要求全面实现目标”;22.1%的认为“应该给教师赋权,自我监控与他人监控相结合”;54.8%的认为“应该给教师和学生赋权,人人都是课程实施的监控者”。与此相关,校长“对于课程评价,你觉得自己如何”问题的认识,22.6%的校长认为“具有丰富的课程评价经验”;6.0%的认为“从来没有做过,不知道怎么做”;39.9%的认为“做过一些,但是很麻烦”;31.5%的认为“自己虽然不能做,但是可以利用各种力量把它做好”。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