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涉及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朱永新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决定》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却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更进一步强调了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涉及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失带来的隐忧
纵观时下学校,我们发现,传统文化的缺失已将儿童带入了一个片面和异己的地带。外来文化从各种大片到洋快餐,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过的是圣诞节、愚人节,吃的是肯德基、披萨饼,喝的是可口可乐、星巴克咖啡,看的是米老鼠、奥特曼,崇拜的明星是乔布斯、奥巴马……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饮食、传统服装,我们的民族英雄、历史记忆却距离教育生活越来越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茫、幽暗甚至荒芜。即使我们将这样教出来的孩子自诩为“世界公民”,但缺乏民族之根滋养的“世界公民”,很难为世界奉献独有的价值,很难真正走远。
学校教育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与全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是有密切关系的。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虽然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是一个经济大国、文化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从量的角度来看,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其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加起来才占4%。从质的角度来看,我们文化对内的凝聚力不够强,对外的影响力不够强,各种文化相互对比中竞争力不够强。改革开放让我们登上世界的舞台,可是发展到今天,如果说经济还保持着“顺差”的话,文化的现状毫无疑问只能用“逆差”来描述。
放眼望去,全世界物质上的“中国制造”已经非常流行,从衬衫到鞋子,从玩具到工艺品,几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但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严重“入超”。以图书为例,2012年,我国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2061.77万册(份)、7282.58万美元,而进口图书、报纸、期刊则达3138.07万册(份)、3.01亿美元。与此同时,我们的许多邻居在文化输出上早已悄悄把我们抛在身后。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真正屹立于世界,仅仅成为物质上的大国,显然是不够的。《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想把中国建设为真正的世界强国,文化也应该走出去,应该经由我们的传承与创造,成为精神领域的珍奇,汇入世界文化的海洋之中。文化要想走出去,首先应该在我们自己的大地上站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真正的活的文化,让中国人真正地活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教育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使命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谈到欧洲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演进时曾经说,“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也就是说,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人类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的自觉传承活动,这个传承不是全盘的,而是选择的,是在对各种思想文化进行一番审视、选择和编纂之后,才纳入“以文化人”的教育体系中。
根据涂尔干的“选编”理论,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都必须对自己的思想文化进行“选编”。这样的“选编”,其实就为每一个时代的教育打上了特定的文化烙印,也为每一个时代的文化增添了教育的功用。尤其在社会大变革时代,这种“选编”往往更加大刀阔斧、惊心动魄。几乎每个民族都会对自己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成熟思想文化进行反思和再阐释,使之符合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当不同的思想文化体系发生碰撞和交流时,每个民族也都会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异文化”进行“选编”。教育对成熟思想文化的每一次“选编”,都会形成不同的知识和思想体系,留下一批经典文献,而以这些“选编”所蕴含的基本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更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塑造和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在这个意义上说,一部教育史就是一部思想文化选编史。
用这个观点来审视我们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教育应该负有责任。中医、中国书道与绘画、中华武术、剪纸、木刻年画、礼仪、节日与庆典等,几乎所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教材、评价中都是缺失或分量不足的。当下教育没有自觉履行对成熟的思想文化进行“选编”的责任,当今教育人根本没有从中国文化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教育的目标。
如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意见》指出,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教育应该是文明复兴的新动力,学校应该是文化发展的新中心。没有教育对于文化的自觉“选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复兴和重建,也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这既是国家文化建设与教育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的认知世界的智慧结晶。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不能够简单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成是几门简单的课程,它首先是理想,是信念,是价值。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如何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的问题。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次要求我们系统研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中医、中国书道与绘画、中华武术、剪纸、木刻年画、礼仪、节日与庆典等,只有走进课程,成为教学内容,才能够真正被学生掌握。我们也要意识到,必须用现代科学思维对传统文化下一番推陈出新的功夫,进行一次真正的“选编”,传统文化才能通过我们的努力重新焕发生机。近年来,新教育实验通过开发“在农历的天空下”“走近孔子”等课程,提出“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等主张,并且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以及开学日、涂鸦节、毕业典礼等各种庆典和仪式,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上。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要求我们在学校生活中全面贯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立魂”的主张,通过开展“文化植根”“文化塑形”“文化育人”“文化强师”“文化立信”等方面的学校文化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渗透到学校建设的各个领域,让学校环境、教育行为的细微处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让公民、生命、科学、数学、语言、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都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芒,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的躯体重生。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2000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在1988年发表的宣言也曾提出,“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获得智慧”。这些话语固然让我们自豪、兴奋和骄傲,但是,如果没有文化自觉,没有教育行动,这些预言和判断将始终是一个画饼,是安慰剂甚至麻醉剂。
中国文化能否再度复兴,一切有赖于我们此时此刻的努力,有赖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有赖于我们能否真正践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努力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果我们能够一丝不苟地选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兢兢业业地完善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脚踏实地地学习外来文化的长处,假以时日,我们定能够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地上,再度奉献出令世界起敬、令人类受益的中国文化新成果。
(作者系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