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思】 

  作者: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当前,中国人口正在经历总量从持续增长转向持续减少,结构从幼多老少转向老多幼少,分布从乡村居住为主转向城镇居住为主的过程,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这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表层数量上的供求增减变化,在多个维度与层面都会发生深刻而持续的变化,需要我们在全面、整体、深刻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应对。

  从数量上看,人们大多认为,人口减少必然引发教育的供求关系转向供大于求,现实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幼儿园、中小学,甚至大学招不满学生的情况。也因此,有些人担心未来“教育资源过剩”。如果仅从学位数看,出生人口减少必然导致适龄学生数减少。但在教育供求关系中,除了数量还有质量、地域、属性、时机、适恰程度等多种特征。在人数减少的同时,人们对质量、公平、普惠的要求反而会提升,对教育的期望值也会抬高;对教育的地域要求更特殊,对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就近入学的要求更具体;对教育的均衡性、普惠性、公益性等方面的界定和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对教育的及时性、适恰性以及因材施教的要求也会提升。

  总体上,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将会随人口减少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抬升,这就要求教育供方在属性、结构、内涵等多方面发生顺应需求的变化。满足新的需求,需要教育过程更加精细化、个性化、多样化,因此对教育的总体性需求依然可能是供不应求,并且可能由于对教育新的需求增长而出现有求无供或缺供的情况。

  从人口与教育的变化互动过程来看,人口减少对教育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可能由于教育当事人的主动改进而产生不同的效应。

  首先,教育投入与资源使用效能变化。一些学校可能由于学校时间与空间利用率降低而导致教育资源浪费、教育成本增高。倘若教育当事人能够更有效因材施教,更多为学生赋能,则相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教育效能将会进一步提升,不仅不会出现浪费,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反而能提高。

  其次,随着人口减少,在政府的财政拨款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学校的经费来源相应减少,一些学校的经费压力加大,可能会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如果当事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能够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教育的公益性与普惠性,保障教育投入,学校依然能够获得充裕的教育经费。

  再次,在不均衡的情况下,学生的数量随着人口的减少相应减少,学校之间的差距会拉大,竞争会更加激烈。它在促使学校更加注重自身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提升,以吸引更多更好学生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更加不均衡的“马太效应”。如各地政府与教育管理部门能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教育均衡,在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就近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办出更多小而美且质量高的学校,形成各校之间在平等基础上的适度竞争,则能在当地形成良性教育生态。

  此外,人口减少与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未成年人口对教育资源需求总量减少,但与此同时,也会催生老年人教育、家庭教育、业余教育等新的教育需求。这些领域将会成为教育产业新的增长点。教育行业需要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不断改进教育模式、更新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值得指出的是,人口变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型人才支撑,教育需要以质量换数量、存量换增量、效率换结构、空间换时间等方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每个人对教育的新需求。

  简而言之,由于人口减少对教育产生的各种复杂影响,如果故步自封,这将成为一个难以克服的挑战;而如果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在给教育发展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将带来新的机遇。因此,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每位教育当事人,都需要认清形势和趋势,顺应变化,主动变革、前瞻布局。

  随人口的减少需要改善教育资源供求关系,提前做好教育转型,对低效、低质、高消耗的教育做好调整,充分利用数字化对教育中的不适应部分进行更新迭代,扩大教育资源共享和合作,积极采取措施来促进教育总体质量与效能的提高。建设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做好教育规划布局,注重多元文化融合,更好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多样化的期盼和需求。学校要牢牢树立质量意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要真正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的教育,因材施教,促使家庭不断调整养育理念,建立以孩子健康成长为本的多元成才观。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既是人口变化赋予的历史机遇,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人均教育资源获得水平,积极推动全体人口享有高质量的教育,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转型,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2023年12月19日 07版)

[ 责编:孙宗鹤 ]

原标题: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对教育的多维影响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教育信息网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