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美的种子生根发芽(主题)

——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开展情况调查与思考(副题)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相继出台,各地学校美育工作逐步深化、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不断加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工作开展情况如何?存在哪些短板?应如何发力?围绕上述问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课题组,向北京、湖南、河北、四川等省份的18个城市的一线教师和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就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工作开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并就如何推进美育落实落细提出对策建议。

当下 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发展稳中向好

艺术教师队伍逐渐壮大,呈现专业化、高学历化。2015年~2020年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59.9万人增加到77.8万人,五年间增加17.9万人,平均增速为7.8%;美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由6.5%上升到7.5%。调研中发现,受访教师中,82.5%的艺术教师是艺术类专业出身,专科及以下学历占比4%,本科学历占比81%,是艺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14.5%。这表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整体师资水平和专业素养呈现良好局面。陕西省西安市某小学音乐教师赵老师表示,她所执教的学校共有9名音乐教师,全部毕业于音乐专业,其中有两名老教师为专科学历,6名教师为本科学历,近几年入职的一位教师为硕士学历,学校音乐学科的整体师资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我们经常参与市、区、校等举办的教坛新秀等教学竞赛,全方面提升专业素养,夯实教学基本功。”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较以前相比有显著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成为考核的一项重要标准。

艺术课程开展顺利,八成以上中小学生能够在校接受通识艺术课程。课题组数据显示,87%的受访教师所在学校能够保证每周每班正常开展1~2次的艺术课程,半数以上教师未出现艺术课程被占用的情况。河北省迁安市睿德学校音乐教师邵铄说:“我们每个班级每周要上2节音乐课、2节美术课,现在小学艺术课程通常不会被主课老师占用。”除此之外,艺术器材的配置情况也在稳步提升。2019年全国小学艺术器材达标率达95.07%,初中达标率达96.12%;2022年全国普通小学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为音乐器材96.81%、美术器材96.79%。上述课程的开展、教学器材等配套设施的完善,为有力保障美育开展奠定基础。

课内外教学方法多样化,聚焦于培养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时代背景下,教师选择何种教学方法、采取何种教学思维,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课程体验,激发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兴趣,也关系到美育落实的效果。调研显示,85%以上的受访教师认为课堂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法及游戏教学法,能够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6%的教师认为探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年级班级也十分合适;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85%以上的教师会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选择适配的教学内容。江苏省昆山市蓬朗中心小学校音乐教师熊雨璇说,低年级学生还保留着学龄前儿童的某些心理特点,需要凭借具体的形象进行理解和分析,需要更直观、更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她在低年级班级中经常会用奥尔夫体态律动来感受节拍和律动,借助多媒体设备建立更完整的形象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及触觉。67.8%的受访教师表示其所在学校经常开展课后艺术活动,约89%的艺术教师认为,学生们参与合唱比赛、鼓号队、舞蹈演出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对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增强表现力均起着较大作用,能更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艺术类新课标(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施状况良好。调查数据显示,近60%的教师对于新课标的了解程度较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熟悉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适度匹配现阶段美育现实需求,是艺术教师基本素养的具体体现。浙江省慈溪市匡堰实验学校庞申老师说:“学校会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新教师还要讲授公开课,教研主任也会组织我们观摩,并请优秀教师讲解评价。学校还定期开展各种讲座、组织考试,不定期考查教师对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改革内容的了解程度。”

学生对美育认知逐渐提升,艺术课程参与积极性较高。调研结果显示,有八成受访学生认为有趣的艺术活动更容易吸引他们加入其中,且老师的性格和亲和力对于学生是否愿意参与艺术活动有较大影响。江苏省昆山市蓬朗中心小学校五年级学生李雨桐说,她很喜欢唱歌,不仅因为音乐课上有幽默的老师以及生动的课程,而且每次唱歌都会受到同学的夸奖和老师的表扬。尤其是课上的“牵手与跳舞”的环节,很受同学们喜爱。调研中,近八成学生对于所在学校的艺术课程十分感兴趣且评价很高,在习得内容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反馈。对于课外艺术活动的看法,也有近80%的学生表示愿意去参加更多的艺术活动。

局限 美育发展仍需消弭城乡区域差异

近年来,国家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发展,落实美育成为重要环节。调研发现,尽管城市和农村艺术教师都认为美育融入义务教育课堂迫在眉睫,但对于美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参与积极性感知仍存在差异。具体来看,与城市相比,乡村地区美育仍然存在以下短板:

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重视程度不高,是乡村学校美育的主要痛点。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我国美育工作逐渐向好,但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一是乡村专职艺术教师数量仍存在不足。调研发现,受访乡村教师所在学校中,全科类教师及兼职教师教授艺术课程的比例近60%,在一些乡村中小学校中,艺术课程只能由语文、数学等主课老师担任,出现美育教师身兼数职的现象。二是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程开展受限。受访教师中,19.1%的教师提到自己所在的学校因为缺少艺术教师,较少甚至不开设艺术课程,64.86%的农村教师提到学校内艺术课程出现被占用的情况。河北省迁安市太平庄镇尚庄小学的李老师说:“主课老师也不想占用艺术课,但是音乐老师数量不足,学生们很少能上到音乐课。”三是课外艺术活动开展情况有待提升。45.4%的教师表示学校开展课外艺术活动的次数较少,除师资不足的原因之外,一些家长认为艺术活动“费时费钱”,对于学生参与课外艺术活动的兴趣不高,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四是教材和教具等配套工具缺乏。71.2%以上的教师表示自己所在学校的教材及教具配置数量不足。有的教师反映:“上音乐课的时候只能两个学生共用一本书”。

乡村地区艺术教师专业水平相对较低,对于美育概念认识不足。受访农村教师中,近10%的教师学历在专科及以下,教师学历水平与城市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在教师能力方面,30.42%的教师认为自身能力欠缺,同时,非艺术类教师任职艺术课程的占比为37.2%。其他学科教师担任艺术类教师时,上课时照本宣科现象较为普遍,教学内容单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艺术课程和活动的积极性。对于美育的认知方面,超过21%的教师对于美育融入艺术课程的态度不明确,部分教师对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关注不足。59.1%的教师对于艺术新课标的了解程度为一般及以下,尚未明确掌握新课标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乡村地区学生对于美育理解不足,接受美育的积极性不高。调研中,27.1%的乡村地区学生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通识艺术课程的开展表示兴趣不高,且对于艺术课程的内容及习得结果的评价一般。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生艺术知识基础薄、接受浅,加之对于艺术内容不重视,认为音乐课、美术课等艺术课程“耽误学习时间”,对于学习艺术、体验美感的态度不积极。尚庄小学的李老师表示,由于艺术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市区小学生眼中的基础乐理知识,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理解较为困难,因此课程进度比较缓慢,学生只能慢慢接受。另一方面,对于课外艺术活动,31.5%的学生表示参与课外艺术活动的兴趣不高,38.5%的学生较少参加甚至没有参加过课外艺术兴趣爱好活动。

教材内容中的美育目标尚不清晰,理论与实践难以匹配。义务教育过程中的教材内容设置是影响学生接受美育的重要因素,现有教材对于美育的要求以及具体美育评审指标尚不清晰,内容设置偏于主观,在艺术课堂落实美育过程中,很多教师也感受到教材与实操之间融合的困难。宁波大学青藤书院音乐教师高懿所执教的年级涵盖小学与初中,她在跨年级教学过程中会同时教授不同年级的音乐课程:“目前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教材内容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是教材内容相对单一,主要围绕传统艺术技能进行编写,缺乏对于现代艺术、跨界艺术的介绍和探索。另一方面是教材的难度设置不合理,一些内容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另一些内容又过于复杂,学生难以掌握。再者,教材缺乏实践活动和创意培养环节,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教材内容更新慢,无法与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美育的社会支持度有待提高。家庭、学校、社会对于美育的态度,是影响学生接受美育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75.38%的受访教师认为社会及学生家长对于美育的重视程度偏低,投入力度小,在一定程度上给艺术课程开展带来困难和阻碍。庞申老师所在的学校除了正常的音乐学科课程以外,还开设了合唱、青瓷瓯乐、口风琴社团,但社团活动开展并不顺利,重要原因之一是资金不足。“乡镇学校对于美育的预算有限,往往会优先考虑语文、数学等主科的资金分配,限制了美育社团活动的开展。乡村地区学生的家长对于美育的重要性和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人认为艺术课程对于学生的成长无足轻重,大部分家长不愿意为学生的美育提供支持。”

发展 多方协力推进美育落实落细

构建优良的美育生态环境,让美育重拾发展初衷并充满活力,不仅是艺术教育界的核心任务,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平衡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区域发展差异。应加大对美育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包括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的支持,提高这些地区的美育教育水平。通过实施优师计划、定向培养、定向招聘以及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措施,为美育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教师资源。加强美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通过建设美育教育信息化平台,实现优质美育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传播,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的差距。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远程培训、在线交流等,提高美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积极开展校际合作和区域合作,鼓励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之间开展美育领域的合作,通过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美育教育水平。实施跨区域合作计划,让不同地区的学校共同开展美育教育项目,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队伍建设,优化美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扩大美育教师队伍规模。政府和学校要增加对于美育的投入,通过增加艺术教师招聘数量,培养更多艺术教育人才,壮大美育师资力量。其次,增加美育教师的培训机会,学校定期组织美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美育教师通过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增强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优化美育教师培养、招聘、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为美育教师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投身到义务教育阶段的美育事业中来。此外,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到学校兼任美育教师,提高美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加强美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合作,鼓励美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跨学科交流和合作,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进美育与其他学科实现跨学科融合。

完善教材内容,提高教材的可行性与实操性。首先,要提高教材内容的质量和水平。从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出发,基于新时代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编写和开发新版艺术教材,使其更具可行性和实操性。在编写教材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提供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教材应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鉴赏能力。其次,教材内容应注重包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艺术作品和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时,艺术课程教材应充分体现实践性。应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艺术创作和欣赏实践中,如艺术创作、艺术评论、艺术实践等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

深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美育理念。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需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美育教育的落实与发展。首先,学校是美育的主要承担者,应建立全面的美育体系,通过艺术教育、美学课程、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艺术比赛、文艺汇演、美术展览等实践中感受美的魅力。其次,家庭是孩子们接触美育的“第一课堂”,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经常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参加音乐会等活动,使其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和欣赏能力。再次,社会资源是美育的重要支撑,要为美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和丰富多样的艺术资源、机会,建立公共艺术中心、美术馆、音乐厅等文化场所,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和审美教育。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社会美育活动,如文艺比赛、艺术节、艺术讲座等,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参与到美育中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育。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肖向荣,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张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李一泽、李宁宁)

原标题:让美的种子生根发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开展情况调查与思考

来源:光明日报  

教育信息网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