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行动看中国】

原标题:哈尔滨市燎原学校通过科学教育让特殊孩子的生活不再特殊(引题)

照亮孩子们未来的路(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世光 工人日报—中工网实习生 常欢

“我们要了解这些孩子,关爱这些孩子。”在哈尔滨市燎原学校,当了29年游泳教练的刘涛,略带哽咽地对记者说起自己的学生。

哈尔滨市燎原学校创办于1984年,是一所对中重度智障学生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的特殊教育培智学校。几十年来,燎原学校逐渐从简单的生存教育,走向了如今的医教结合、早期干预的科学教育,用星星之火,照亮“折翼天使”奔向未来的道路。

让生活融入教育

在特教岗位工作了将近30年,刘涛和燎原学校一代代老师共同努力的目标从未变过: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学会基本技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由于先天性智力障碍、生长发育障碍,在燎原学校就读的这些孩子如何适应社会生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为此,学校开设了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3类主要课程。这里所有课程设置都以培养孩子社会生存能力为出发点。生活语文教孩子们发声说话写字、生活数学教孩子们生活中的算术问题、生活适应为孩子们全真模拟社会生活场景。

在生活适应教室里,记者看到3名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洗手课。针对孩子们识别能力不强的现实,学校尽可能把生活中常用的水龙头都安装在了教室里。

“这是感应的,这是抬手柄的,这是向下掰的。”在老师们的介绍下,记者发现,有的水龙头只有非常细微的差别,比如,有的手柄部分是实心的,有的手柄部分是镂空的。

这点差别根本不足以影响人们对于水龙头作用的认知,但对于燎原学校的孩子们而言,很可能就是一个难题。

“他们的理解能力有缺陷,不能举一反三。日常使用中,细微的差别都可能让他们手足无措。他们全靠学习的时候进行机械记忆。”一位老师介绍。

除了专门教洗手的教室,燎原学校还有“快餐店”“电影院”等功能教室。授课内容还包括下棋、打扑克、穿袜子、系鞋带等生活细节。

让医学融入教育

2000年,燎原学校在教学方面有了一个新的变化。

时任校长张联弛提出走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道路。起初,社会对此有争议,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当时有观点认为,特殊教育不需要医疗,如果要医疗诊治就该去专业的治疗场所,否则很可能会两手抓,两手空。

作为曾经的内科医生,张联弛坚持自己的想法:特殊教育一定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只有从医学角度去认识孩子们出现特殊状况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做好教育。

此后,燎原学校不仅是一所专业的特教学校,更成为康复机构。学校将早期干预、康复训练与教学相互融合贯穿,在集体教学的基础上,采取因人施教的方法进行个人康复训练,包括语言训练、音乐治疗、平衡训练等10余项康复训练项目。

2011年,学校被授予全国首批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试验示范基地。2014年,这个项目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引来各地特教学校纷纷效仿。

目前,燎原学校的老师们在教学中会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辅导等相关专业知识,校内还有10余名专业康复师,可以做到对学生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通过科学的介入,满足学生个别化的成长需求。

让“闪光”融入教育

在燎原学校的一楼,设有面点、烹饪等多间技能培训教室。

在一间面点培训室内,学生们正在学习做月饼。老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进行了分工。能力稍弱一些的孩子负责称重之类的工作,能力稍微强一些的孩子负责擀皮、包馅的工作。

在面点教室对面的烹饪教室内,还有一组学生正在学习做凉菜。老师们根据孩子们的能力水平,让他们分别负责“切菜”“洗菜”“摆盘”等工作。

“我们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来安排他们的学习,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田昱老师告诉记者,一次在开家长会的时候,一位学生的爸爸吃到了自己孩子做的凉菜,当时眼泪就流下来了。那位爸爸说,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有机会吃到孩子亲手做的菜。

2000年前后,学校逐步完善起游泳、轮滑、乒乓球等体育教学,至今已获得省级、国家级、世界级的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330余枚奖牌,成为名副其实的“夺金大户”。杨小龙(化名)为学校的荣誉榜贡献了18枚奖牌。

为了让每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孩子都能够被照顾到,近年来,学校每到招生季都会通过残联、社区去“摸底”。

对于一些病情比较严重无法离开家的孩子,燎原学校的老师们还会送教上门。

“我们想给他们提供最好的环境,最好的资源,最好的教育。我们要尽全力地去做好,帮他们找好未来的路。”燎原学校校长王国华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辟智慧课堂、远程送教、远程教研等新模式,为特殊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为孩子们点亮一盏照向未来的明灯,让孩子们的生活不再特殊。

原标题:人权行动看中国丨照亮孩子们未来的路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教育信息网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