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2022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劳动教育独立成课,升级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
新时代的劳动课如何进一步提档升级,彰显育人价值?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劳动教育,代表委员们不断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
马 珺
劳动精神的培育和劳动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遵从教育规律,按照学生在不同学段的成长特征,构建螺旋式上升劳动教育体系。
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厚植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建议通过督导严格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督促学校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将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以全方位的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将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技能带到课堂,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建议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必修课程,引导学生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增强自理能力,固化良好劳动习惯。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劳动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活动,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要以强化学生职业体验为宗旨,依托实习实训,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提升创意化能力,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纳入各类教育教学评估。同时,要组织学生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劳动中的运用,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强化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能力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
刘希娅
目前,各地和各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普遍面临什么困难和挑战?该如何破解?第一,有了劳动教育的课标后,可以在全国统一规定一些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劳动技能和素养,便于大家更好地聚焦。第二,劳动教育的教研目前还比较薄弱,包括教研员的体系架构不是很成熟,如何将劳动教育的新课标落地,劳动教育教师需要引领,需要有归属感和成长的领地。第三,评价是尤为重要的一点。如何把劳动教育融入现有的考试命题中,亟须从宏观层面来实现。
如何挖潜现有资源,解决中小学缺乏劳动教育教师的问题?一是,还要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校内校外的合作。二是要鼓励有特长、兴趣的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三是,呼吁调整基础教育的师生比,从整体上给予支持和保障,师生比多年来都没有进行调整,当前教师的配备和原有的学科设置已经存在出入。
其实,劳动对于学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尤其是它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是怎样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的,去体验劳动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认为,劳动教育也能很好地培养和塑造学生科学的劳动观,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不一定是为了赚钱或者是轻松赚钱,而是能够去选择一种更为符合大众利益、更加有利于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它也是各个学科知识融合的载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发展劳动技能,提高创造性,也培养了责任担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如何跟各个专业、教育形式进行融合的呢?我们可以从其他代表委员的建议中,略探一二: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北京城市学院校长
刘 林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刘林委员关注职业教育的话题,针对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主要短板——上有天花板限高、下无根基不稳、中间断头路难通等问题,他分别从重建初等职业教育、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和拓展高等职业教育三个方面提出具体改革创新的建议。
其中,刘林建议重建初等职业教育应从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对目标、大纲、教材等关键环节统筹考虑,而实施层面不要再建新校铺摊子,而是走职普融通的路径,即在现有小学、初中学校普遍开设职业认知课、生活技能课,结合劳动教育,通过行业参观、职业体验、模仿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动手能力、工匠精神,为未来职业选择、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从娃娃抓起,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职业教育的良好形象。
全国政协委员、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党委书记
张朝晖
今年全国两会,张朝晖委员带来了一份《关于支持、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提案》。在他看来,志愿服务是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生动载体,是落实教育“双减”工作的有效举措,对促进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北京,劳动教育是怎么在校园里“生根发芽”的呢?
2023年春季新学期开始,北京市各学校积极总结上一学期的劳动教育经验,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得到快乐与成长:
在新学期课堂播种“新希望”
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在新学期以“春天”为主题开展了低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春之寻”“春之种”“春之绘”“春之动”“春之声”“春之赞”几个板块带领孩子们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并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嵌入劳动教育的元素。
比如,在“春之种”活动中同学们通过选种、育种、移栽、培育、收获等多个劳动种植环节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乐趣,体会劳动的成就感,体验等待收获的期盼感。
“春之绘”活动让学生做风筝、绘风筝,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体会工匠精神。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实验小学则开展了“城市春耕 勤劳满校园”主题劳动教育活动,并邀请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的赵广才老师为同学们带来“春耕第一课”。
活动期间,同学们了解了春耕活动在全年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以及小麦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对小麦种植的全过程以及其中的注意事项有了更加充分的认知。
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推进学生在校内的小麦种植活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同学们通过细心照料自己的小麦,在劳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
实践中掌握必备劳动技能
北京市八一学校就开展了“我是家电小行家”主题劳动实践活动。
活动中,同学们不仅了解家庭常用电器,如电饭煲、空气炸锅、空气净化器、洗碗机等的功能特点,还能够动手实践规范安全操作。香浓可口的豆浆、特调咖啡、新鲜出炉的烤奥尔良鸡翅、香喷喷的鸡蛋饼……有的同学化身美食小达人,制作出美味可口的饭菜。
还有的同学成为家务小能手,或借助洗碗机帮助家长解脱双手,或利用空气净化器还家中一片清新。更有同学成长为家电使用宣传员,通过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能够对家电进行正确、合理的维护,帮助延长电器使用寿命。通过参与活动,同学们在使用家用电器的同时,掌握劳动技能,增加了责任感,也培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科学知识的热爱。
多学科融合丰富劳动教育内涵
密云区太师屯镇中心小学的劳动课上,老师们将农耕文化和劳动教育相融合。“斗”和“升”与现在常用的计量单位怎么换算?成语“才高八斗”中的“斗”是不是就是计量单位?……在课堂上,学生们将这些问题分类进行研究。
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学生们自主地探究知识并分小组展示,如历史小组的同学们用ppt的形式展示了古代计量单位的演变过程以及关于古代农耕中“斗”和“升”的作用;美术小组的同学们绘制了“升”的展开图;语文小组的同学则搜集讲解关于“斗”和“升”的成语和古诗。
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还将美育、科普教育和传统美德等教育元素融入,丰富劳动教育内涵。比如,语文老师会和学生一起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会在学生劳作辛苦的时候带领学生加深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了解农耕、体验农耕之后,孩子们制作农耕绘本,写习作日记,制作精美的农具,绘制各式各样的思维导图等,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农耕、对劳动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思维宽度和广度。
原标题:劳动课该怎么上?代表委员这样说,北京中小学这样做!
来源: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