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青亦(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

  根据教育部数据,2020年全国艺考报名人数达到117万,超过当年高考报名总人数的10%。今年各省参加艺考人数仍在普遍增加,其中北京、江苏、上海和内蒙古参加艺考的人数同比增加超过20%。艺考培训行业也在蓬勃发展,有机构预测今年艺考培训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元。

  与艺考的繁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长期以来艺考培训存在无证违规办学、收费居高不下、从业人员鱼龙混杂、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招生宣传虚假伪造以及校内艺术教育资源不足等突出问题。这些困扰艺术培训多年的顽疾,必须通过有针对性的政策和举措加以纠正,以满足艺考生的培训需求,维护学生和家长合法权益,从而培养合乎国家、社会需求的艺术人才。

  艺考培训是否不可或缺?统计显示,95.68%的艺考生曾经参加艺考培训,其中近90%认为艺考培训有一定帮助。但并非每个参加艺考培训的学生都是因为对艺术感兴趣。数据显示,参加艺考的考生是因为对艺术感兴趣的占46.49%,因文化课成绩差的占47.57%。许多学生扎堆艺考,是希望通过短平快的方式应试速成,考上本科甚至升入名校,这显然违背了艺考政策的初衷。

  早在1937年5月,当时的教育部就颁布了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官方指定的有关艺术学科招生考试的管理办法,即《艺术专科学校及大学艺术科系招收新生暂行办法》,里面规定“大学艺术学科或者音乐系进行入学考试的科目与其他科系入学考试科目不能一致,在适当的条件下要进行改正,对于特种艺术天才者易于录取;但仍当妥定标准,以杜宽滥”。也就是说,当时的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艺术学科需要进行专门的艺考,但更需要“妥定标准”以录取到“特种艺术天才”。

  这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希望招收到什么样的学生。近年的娱乐圈乱象让许多有识之士慨叹,艺术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素养。202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进一步深化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改革作出部署,其中明确,到2024年,要基本建立以统一高考为基础、省级专业考试为主体,依据高考文化成绩、专业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形成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艺术人才选拔评价体系。指导意见扭转了过去“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更加注重艺考生的文化素养和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只有进一步明晰人才选拔培养定位,优化艺术学科专业布局,适当提高文化成绩要求,探索建立破格录取机制,才能让真正学习能力强、艺术热情高的孩子被筛选出来。

  不少知名高校和艺术类专业都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中国传媒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艺术类招生改革,明确初试为文化素养基础测试,重点考查学生的文史哲知识,并把大部分艺术类专业的文化考试成绩提高至等同于或接近于一本线。为使更多专业能力突出的考生脱颖而出,中国传媒大学还实施优质生源“绿色通道”政策,考生自愿提交作品,学校组织的专家团队对作品进行评审并评定等级,根据不同等级下调相应的分数线或直接获得三试资格。浙江、湖南等教育考试院则要求,未来一两年艺术类录取控制分数线将不得低于普通类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的75%。进一步提高艺术类专业的文化课成绩要求,已经成为艺考招生的统一思想。

  那么,在艺考改革走向“深水区”的背景下,如何规范发展艺术培训机构,推动艺术教育提质增效?笔者认为,现阶段须在以下三方面加强管理、提升质量、健全机制。

  首先,要加强艺考培训机构管理,建立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

  在艺考培训粗放式大发展的当下,须对艺考培训进行严格管理。各类面向高中阶段进行艺考培训的经营主体都必须取得艺术类校外培训资质,并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进行管理。对从业人员既要设置教师资格证或职业能力证明等肯定性门槛,也要对艺术类专业高校教师、艺术类省级统考专家以及违法犯罪人员设置否定性门槛。此外,艺考培训的收费监管、艺考机构的宣传推介、未成年学生的人身安全等,都成为本次《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在深化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中加强艺考培训规范管理的通知》中列明的工作重点。与此同时,应建立跨部门的综合监管机制,在艺考前后的重要时段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重罚严惩,形成警示震慑效应。

  其次,要合理引入校外艺考培训资源,推动校内艺术教育提质增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但现实情况是,绝大部分高中并没有为艺考生提供针对性的艺考教育和培训,因此,还需推进高中的多样化办学和艺术的个性化教育,加强校内艺术教育,满足学生艺考培训需求。

  推动艺术教育提质增效,需要在强化校内艺术教育的同时,积极引入校外艺术教育资源,内培外引建立艺术培训长效机制。

  一是推动建设智慧艺术教育平台,持续推进艺术教育数字化,通过数字化和智慧化的方式弥补区域、阶层、学校间的艺术教育鸿沟。推进艺考数字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推动艺术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加强艺术教育的数字化治理。

  二是坚持公益性原则,鼓励相关高中与高校艺术类专业共建艺术教育合作平台。一方面,高中可从高校获得高水平、公益性的艺术培训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在与高中合作过程中可以培养、发现和选拔卓越艺术人才。

  最后,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健全艺考培训管理的长效机制。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高校在艺术类专业的人才选拔中可以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驱动艺考招生制度改革,推动艺考培训内容和方式的调整。

  艺术类招生考试应成为艺考培训的指挥棒和风向标。提高文化课成绩标准,有利于艺术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整体提升,推动形成文化和专业并重的局面。将高中阶段艺术教育成绩和艺术创作成果纳入评价体系,推动高中艺术教育提质增效,有利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优化艺术类专业学科布局,动态调整艺术类专业的招生名额、招生方式,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拔人才满足国家社会需求。

  通过艺考招生推送和选拔更多优秀艺术人才,既是全国高中肩负的重任,也是新时代广大高校承担的使命,更是着力造就全国艺术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契机。因此,推动各方提高认识、抓实落细、形成合力,进一步深化艺考制度改革,健全艺考培训管理长效机制,才能真正夯实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人才之基。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05日 14版)

[ 责编:李伯玺 ]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