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    作者:李立国(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如何理解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高等教育作为龙头体现在哪些主要方面?如何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带动教育强国建设?  6月9日,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  

  作者:李立国(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如何理解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高等教育作为龙头体现在哪些主要方面?如何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带动教育强国建设?

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6月9日,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启动。本届大赛以“强国有我新征程、乘风破浪向未来”为主题,鼓励青年学生们在“筑梦之旅”中,勇于追梦、敢于创新、善于实践,不断挑战自我。 新华社发

  1.为什么说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

  从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看,高等教育在促进从中等收入到高收入阶段的过程中发挥着更为显著的作用。现代教育对于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这已是共识,但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教育与之相适应。一般来说,在从低收入阶段向中等收入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进程中,相比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发挥的作用更大。美国经济学家范登布什、阿吉翁及佩特拉基斯等比较了教育人力资本影响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经济增长的差异性,指出高等教育培育的人力资本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较强,而发展中国家则是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我国目前人均GDP已经达到12000美元,到2035年预计将超过20000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实现这一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发挥着龙头和关键作用。

  此外,预计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时,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80%左右,绝大多数青年人将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将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基本教育经历。从教育体系看,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个体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之后便走向社会的比例将会大幅度降低,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将更加紧密地与高等教育衔接,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龙头作用将日益显著。

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6月8日,在广西柳州高中考点,结束高考的考生在考场外留影。新华社发

  2.高等教育龙头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的标志和显著体现。从国际发展经验看,教育强国必先是高等教育强国,我们说哪个国家教育强,一般是说这个国家有哪些世界著名大学,这些大学培养了哪些科学家、学术大师和各界名人,这些大学产生了哪些科技重大成果和著名理论学说。从世界范围看,当今世界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1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深度普及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80%。凡是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都实现了普及化,高等教育质量有巨大飞跃,有着一批有世界贡献和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都孕育和发展成了世界科技中心和高等教育中心。

  高等教育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从世界范围的现代化进程来看,高等教育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是相辅相成、相生相伴的。近代以来,世界先后形成5个世界级科学中心,分别是16世纪的意大利,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德国和20世纪的美国。一个国家成为科学中心与高等教育中心的时间基本是一致的。世界科技中心的整体演进具有周期性的更替规律,有的国家先成为高等教育中心而后成为科技中心,也有的国家先失去高等教育中心地位而后失去科技中心地位,均证明了高等教育是决定科技发展的关键性力量。在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时代,大学更进一步由社会的边缘进入了社会的中心,由“象牙塔”成为“社会服务站”进而发展成为“发动机”,“世界发展的动力之源”正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新定位。

  高等教育是国家强盛的基石。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高等教育发展关系着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水平和素质,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内生性地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人才和科技、智力支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等教育强国的“强”既是指高等教育本身的强盛和现代化,更是指要以高等教育的强盛和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战略性支撑。

  3.如何建设高等教育龙头

  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的背景下,要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必须作出相应调整优化。

  一是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普及水平。从规模角度看,教育强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一般要达到80%。从世界范围看,有17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80%以上。2019年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9.6%。我国要建成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该达到80%左右。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加快和劳动者的新老交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加快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二是扩大研究生招生培养规模,提升培养能力。通过对世界不同收入水平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迁的研究发现,高收入国家(地区)平均本科占比不到60%,专科占比在20%左右,研究生教育占比在20%左右。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培养规模中的占比,OECD国家为24.4%,欧盟更是高达32.7%,印度该指标值也在13%以上。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中研究生占比在8.7%左右。相较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我国研究生教育占比过低,研究生教育亟待发展。

  三是积极扩大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的数量及人才培养规模,为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奠定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石。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将更加表现为创新和核心科技的竞争,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面向未来,我国亟须扩大“双一流”高校数量和培养规模。现有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应该发挥规模效应,积极扩大人才培养的校均规模。在扩大“双一流”高校数量时,要鼓励和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逐步选拔办学质量高、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校进入建设名单。在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建成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为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效支撑。

  四是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能否培养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学科专业的结构是否合理。我国的区域和高校优势特色专业仍然存在着集中度不够,布点多而散等问题,特色不够,优势不足。部分地方和部门对人才需求的把握不够具体明确,高校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缺乏基本依据,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高校办学定位不清晰,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类型不清晰,“平原”多(专业布点多)、“高峰”少(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少)。特别是高校对某些前瞻性专业缺乏预判,造成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及贪大求全,从而盲目设置专业,追求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跟风设置投入少、容易开办的“热门”专业;背离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主体优势,开办对自己学校而言是“短项”或“劣势”的专业。高校要构建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结构,聚焦重点和优势,集中建设好优势与特色学科专业群,避免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碎片化”,克服专业设置的“功利性”和“多而散”。

  五是优化高等教育的文理科人才培养结构,强化理工类基础学科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重视工程教育。1969年工科学生占比高达56.6%。我国高等教育理工科相关专业毕业生比例持续长期保持在40%以上,高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STEM学科毕业生占比约24%的平均水平,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相当规模的人力资源储备。我们应充分利用我国工程专业学生生源好、规模大、就业市场广阔的优势,加快推进我国的新工科教育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项目,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同时要看到,在基础理科、人工智能和半导体芯片等许多领域我;仍然缺乏顶尖人才。随着智能化、信息化与数字化蓬勃发展,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的要求日益提升。科技创新特别是“卡脖子”等核心科技、原始创新方面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突破需要创新人才。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优化需要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扩大理工类基础学科和紧缺专业的培养规模,特别是增强对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和前沿技术类专业的支持力度。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20日 15版)

                                        [ 责编:张悦鑫 ]

华人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