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6月12日至15日,浙江大学强基计划校测开考!其他高校考试也将陆续开展。“强基计划”自2020年启动以来,共录取新生1 8万余人,试点高校扩充至39所,至今已走到了第四个年头。与此前相比,今年“强基计划”各大高校的招生选拔出现了哪些变化,又释放了哪些新信号?...
今年“强基计划”招生高校数量没变,理工类基础学科仍占学科分布的“大头”,交叉学科与强势学科均有所增加。部分高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原有的基础学科上增加了新型交叉学科专业,也有高校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强化高精尖“王牌”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增复合材料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航天材料类和航天机械类专业,兰州大学新增草业科学(草类植物生物育种)专业,大连理工大学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工程。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强基计划”面向生物科学和生物育种科学两个专业招生,“更加注重生物和育种专业基础知识、前沿交叉学科内容、基本科研素养与技能等方面培养,本科培养阶段不再进行专业分流。”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院招生办公室主任白菲介绍。从招生专业来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基础医学、考古、汉语言、哲学等基础学科仍然是“强基计划”的主流学科。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覃红霞认为,从去年开始,部分高校新增了一些与基础学科关联的新型交叉学科和强势学科,这一趋势今年更加明显。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强基计划”高校要进一步优化招生程序,提高选拔质量。与去年相比,今年“强基计划”的选拔标准更加严格。四川大学增加了笔试合格线,合格线为笔试成绩满分的60%,笔试成绩未达到该校划定的合格线的考生不予录取,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也设置了校测合格线。在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木洲看来,“与往年相比,最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试点高校开始重视通过校测遴选学生,并且以校测合格作为录取的前提条件。”在招录流程上,从去年开始,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一改以往按照高考成绩入围校测的方式,将校测时间提前至高考出分前。今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也加入了“复交南模式”。这一变化,提升了“强基计划”生源筛选的精确性,也在提醒考生提早规划、合理定位,避免因为追求名校“双保险”的心理而盲目报考。在覃红霞看来,这种新模式,正成为“强基计划”的新趋势。笔面试仍然是校测的主要方式,但在优化考察方式上,各校采取了不同方式。为了实现更加精准的人才选拔目标,部分试点高校结合自身招生专业特点,更加重视高考初选功能,采取加权高考成绩的方式遴选入围考生;更加重视综合素质评价的择优功能,包括增加面试成绩的占比与分值。此外,体测成绩今年依然是”强基计划”录取的重要依据。李木洲认为,“招录方式的调整主要与试点高校的生源竞争力相关,在经过几年的调整之后,不同高校会形成适合且较为理性的招录方式。当前考核形式的变化趋势,在于形成适合‘高考类’和‘竞赛类’这两类考生各自选拔需求的考核模式。”覃红霞表示,选拔模式多元化和范围的扩大,都代表着对“拔尖创新人才”认识的转变。前期“强基计划”更关注“拔尖”,现在更强调创新的多元性、多样性,高考成绩作为保证公平的前提基础上,给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多元化的选拔模式。“强基计划”是招生和培养联动的人才计划,招生只是起点。李木洲表示,“‘强基计划‘不仅应严格限定招生专业与入选资格,而且还详细规定入选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以及反馈机制,从招生到培养、从入口到出口都进行了系统的设计与统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选拔培养闭环。”高校普遍对“强基计划”学生给予了一定资源倾斜,为其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并通过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强化招生培养联动。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强基生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申请定制更具挑战性的培养方案;北京大学实施“1+X”导师制,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和多名跨学科导师。“强基计划”进入第四个年头,也意味着第一年的强基生们,面临学段转换的问题。目前,各高校正在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通道,比如西北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采取的“3+1+X”本硕博衔接式培养模式。针对硕博专业分流方向,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在培养方案中提出,“强基计划”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除了可以选择在本学科方向继续深造,还可以转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交叉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在学段转化过程中,高校如何安排强基生顺利过渡十分重要,这不仅是简单的衔接问题,更涉及复杂的学校事务管理。”覃红霞认为,强基生从本科过渡到硕士阶段,面临着硕士研究生名额分配的问题。如果,将所有合格强基生直接转段,对于名额相对多的理工类专业影响可能不大,但对于招生人数相对较少的文史类基础学科,本校的强基生会成为主要的生源来源,也许会破坏试点高校研究生生源结构的多样,这是各试点高校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此外,不少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的同时,也注重实行阶段性考核,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以强化培养质量保障。为避免人才流失,部分高校还规定,退出“强基计划”的学生不可再转专业或申请免试攻读研究生。在覃红霞看来,整体上来看,“强基计划”还处于发展阶段,试点高校更加关注程序性公平的设计,选拔的科学性相对次要。当前,“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边界相对模糊,从少年班、自主招生到“拔尖计划”,也尚未形成标准化、具有普遍共识的人才测量模型,“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科学性与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仍是改革的重要方向。”覃红霞提醒,还应关注大中衔接,随着“强基计划”等一系列拔尖创新人才项目的展开,需增进与中学的联动,通过通识讲座、科技活动、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加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培养的衔接,为“强基计划”培养做好人才储备十分必要。
来源:《光明日报》2023年6月13日13版(记者 陈鹏 通讯员 雷雅麟)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camelboy#163.com联系,会在24小时内删除。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